• 清穿之咸鱼良妾上一章:第72章
  • 清穿之咸鱼良妾下一章:第74章

  雍亲王府上弘时也感觉到了压力,他这个四弟在功课上比他优秀,现在他的母家又向上了,虽然自己居长,但日后还能成为世子吗?

  这也是李侧福晋所担忧的,所以她坐不住了,去找福晋商量该怎么应对。

  如果实在没有办法的话,李氏甚至愿意儿子记到福晋的名下,这样子不管四阿哥弘历有多么出众,继承王爵的都会是她的儿子!

  四福晋也在担心,有了这事,林侧福晋的势力又会提高了,在看到李氏过来找她,四福晋这才露出一个笑容,她不是单打独斗。

  她无子,但还有雅慧,还有弘时。

  优势还是在她们这边!

  与这些人的后悔懊恼不同,云庆梁和宋氏一路都抱着巨大的激动和欢喜快速赶往京城的。

  他们的年纪都不小了,不过在这个时候舟车劳顿的辛苦都被他们抛到了九霄云外,迫不及待的想要见到女儿,迫不及待的想要从她的嘴巴里亲耳听到这个好消息。

  实在是太让人激动了,容不得他们不激动。

  一到林府,云庆梁和宋氏就看了牌匾好一会儿,才进去。

  云舒瑶已经在等着他们了:“父亲,母亲,你们一路辛苦了。”

  看他们这风尘仆仆的样子,就知道他们这一路没怎么休息。

  云庆梁和宋氏这回来跟之前不同,现在他们是林家的亲家,林尚书是他们的女婿了,态度比以往恭敬多了,林老太太见了他们也十分客气,还恭喜他们养出了这么好的女儿。

  直到回到女儿的院子,在凳子上坐下来,才好像从云端走下来,重新脚踏实地。

  宋氏抓着女儿的手,怎么也看不够:“舒瑶,我这一路上都在忐忑,现在好了,我放心了,母亲以你为荣!”

  云庆梁也十分感慨,怎么也想不到还有这一日:“我资质平庸,现在也占了女儿的光了,想必日后在野史上能有我的名字了。”至于女儿不必多说,肯定青史留名,野史也会有诸多版本流传下来。

  不管是从女子之身封爵来看,还是让粮食增产这个功劳来看,都不会有人忘了她!

  然后云庆梁又去了大门处,对着牌匾看了又看,怎么也看不够。

  和他一起看的还有其他路过来验证一些传言的百姓或者是闲人,还有人主动插话:“云大人,你生了个好女儿啊!”

  云庆梁不知道这人怎么知道的自己身份的,他听了,想要矜持一些,只可惜脸上的弧度根本压不下来,整个人都神采飞扬,自带红光。

  声音不自觉的大了:“哈哈哈,我也没做什么,都是她自个儿出息,哈哈哈!”

  他在门口待了许久,还主动跟人搭话,说了好一阵才又进府里去。

  宋氏和女儿已经说了一轮的话了,看到他进来,笑眯眯的,“可看够了?”

  云庆梁轻咳一声,“外面有人搭话,我跟她聊几句罢了。”

  听着他们夸女儿的话,那真是百听不厌,再顺带着夸夸自己,心情更好了。

  云庆梁看着自己的女儿,笑了,“我这一次任期结束,想要告老了。”

  在外为官这些年,云庆梁自认没有虚度光阴,是有妥协,也有奋斗,是实实在在为百姓做了事的,现在这最后一任期推广一下良种,之后他就可以放心的告老了,趁着还有点时间陪陪家人。

  云舒瑶也赞成,他已经到了可以告老的年纪了,这些年他和两个弟弟聚少离多,告老了,还能享受几年含饴弄孙之乐。

  见到她也赞同,云庆梁就更坚定了,然后云舒瑶带他们去地里看了小麦,眼见为实。

  他们看过那牌匾以后那颗忐忑的心就落回了原处,但看了那小麦,就是彻底安心了:“行了,我那边也不能走开太久,我先回去了,下回我们再聚!”

  云舒瑶送了一些新符给他,换下旧的:“父亲,旧符给我,换上新的,老样子,贴身带好。”

  云庆梁点点头,表示知道。

  他们离开了,然后唐婉欣带着女儿曦姐儿回来了,琛玉也要回京述职,不过他要先跟人交接好手上的事才能回,现在落后一步。

  唐婉欣这一路上已经把震惊的情绪都消化完了,现在回到家,看着自己婆母的眼光十分钦佩,一家人,她也知道婆母喜欢种植花花草草,还喜欢种植蔬菜,林家这样雅致的地方,在边角有不少地方都被她种上了青菜,如果是主子们的食用是完全可以覆盖的,也知道她经常去庄子,还会研究那些粮食作物,但她真没有想到她能研究出一个名头来!

  而且还能够增产这么多!

  这不仅仅是小麦,那个堆肥的法子普适性很强,几乎对所有的作物都有用,这样算一算,最后能增产多少?

  小麦不是所有地方都能种植的,但肥料基本所有地方都能用!

  所以婆母封了侯爵,这爵位虽然不是铁帽子,代代不变,等到夫君继承就要掉一级,却也比绝大部分人赢在起点了。

  到元哥儿身上也是有爵位的!

  这样哪怕他读不了书,林家一时半会都败不了!

  这可真是一个让人意料不到的结局。

  “太太,儿媳恭喜太太封爵!”

  唐婉欣一开始表现的有些拘谨,不过在发现自己婆婆的态度跟以前并无差别的时候,她也松了一口气。

  云舒瑶笑笑:“婉欣你别跟我客气,我们家还是一样的,琛玉他有没有说什么时候出发?”

  唐婉欣也笑了,在心里算了算日子:“大约比我迟十日半月。”

  云舒瑶点点头:“好,曦姐儿,来,知道我是谁吗,知道这是谁吗,这是你哥哥……”

  这个消息传到外地要慢一些,却也不会慢太多,对于一些在京城有人脉的人来说,也就慢一步知道这件事罢了。

  南映,林黛玉听了这个消息,为她欢喜,也为娘家欢喜,这是好事,虽然被称为太太的人不是只有自己生母一人了,但她是林家的女儿,当然也希望林家能越来越好。

  她摸了摸已经有些隆起的小腹,她已经怀孕了,刚满三个月,刚写了信送回去告知娘家。

  现在她又提起笔,问了还有没有种子,她的产业中也有不少田庄,若是有种子,她便也换上这良种。

  林黛玉相信,推广的越彻底,老百姓受益越多,太太和林家的声望都能连带着一起上升。

  这就是民心所向。

  当然,少不得要先说一句皇恩浩荡。

  收到了黛玉这封信,老太太当下就笑了,越笑越大声,林家有爵位,孙子要回京述职,现在小孙女也怀孕了,要当母亲了。

  喜事!都是喜事!

  接下来应该没有什么喜事能让她如此开怀了,想到这里,老太太脸上的笑容慢慢收敛了起来,看向贾府的方向。

  不,还是有的。

  一个是贾母还未死,一个是雍亲王还未登基。

  若是能在死前听到这两个好消息,她就死而无憾了!

第138章 福泽深厚

  这段时间云舒瑶很低调,总是有许多的请帖送过来,邀请她去参加聚会,云舒瑶除了个别推不了的,其余的都退了,然后就躲到了庄子上,说是要继续研究种子,这下子她的耳边才清静了,等到琛玉回来了,她才又回了京城。

  琛玉见到了云舒瑶,躬身行了一礼,然后便弯了眼眸:“母亲!”

  在外,也可大声叫她母亲了!

  云舒瑶也有些感慨的应声:“哎。”

  她其实并不太在乎这些称呼,母子之间的实质关系不是因为几个称呼就能改变的,若是她在乎,这么长时间,估计人都要抑郁了。

  看到孙子回来了,老太太抹起了眼泪,就是林如海也有些克制不住。也就是幸好还有孙子在身边,不然林如海也不一定耐得住想念,从他到外地任职开始,他只回来过两次,每次都是来去匆匆。

  虽然儿子表现优秀,让林如海也为儿子骄傲,嘴上却不会直白的关心夸赞,现在看到他回来了,打量了一下,确定他身上没有什么问题,就笑着点了点头,暂时先把这个场合让给家里的女眷。

  琛玉回来了,他跟云舒瑶不同,善于交际,述职之后还有些时间,基本就没有停歇的时候。

  他要去岳家唐家拜访,还有贾家也必须去。

  现在母亲为父亲继室,这些表面上的礼数更是不能少,不然少不得一个恃宠而骄的评价砸下来。

  除了这些地方,还要去一些故交那里,在京城中像陀螺一般转着,林如海看着都心疼了。

  他只有这么一子,若是还有别的兄弟帮衬,何必事事亲力亲为?

  独木不成林。

  他对儿子不纳妾没什么意见,但盼着能枝繁叶茂是没变的。

  这话他自然是不好开口跟儿媳妇说的,就跟儿子说了。

  琛玉失笑:“父亲,我已经有儿有女,随缘吧。”

  有了孩子,就生,再没有孩子来,也儿女双全不遗憾了。

  云舒瑶对此一句话都没有,孩子有两个已经不少了,而且虽然独子是没有兄弟帮衬,但若是兄弟阋墙呢?那还不如独子。

  都是有利有弊。

  琛玉很快又离开了,要去任上了,不过这回唐婉欣和两个孩子都留在京城住一段时间,才会跟过去。

  随着时间推移,那些领取了良种和学会了堆肥方法的看着自己田地上的情况,对定丰候的赞誉越来越多,等到收割的时候,看着粮仓,有的甚至给定丰候立了长生牌位,这个时候,云舒瑶离京了。

  她要去南方了。

  她要去南方的庄子研究良种事宜,这算“出差”。

  不过是自由的、没有固定时间、没有约束的出差。

  云舒瑶就把《图》上面一些记载的地方“顺便”光顾了一遍。

  收获若干,她全都喂了灵镜。

  她自己并不适用。

  虽然她不喜欢出远门,但走走停停,不追求速度之类的,慢悠悠走还是不错的。

  她还把元哥儿和堂侄儿云杨带在身边。

  元哥儿康熙四十七年出生,现在是康熙五十六年,已经九岁了,虽然老太太不舍,林如海也不舍,看着孩子殷切的目光,还是忍痛答应了。

  这位侄儿今年三十了,有举人功名,还想继续考春闱。

  他也可以做元哥儿的夫子,不用担心耽误他的功课。

  他这样跟着远行,也能出去换换脑子,到了目的地,更不用担心学习了,目的地,那是文风鼎盛的。

  虽然云舒瑶有爵位在身,但她没有大张旗鼓出行,出面打点那些也不用她自己来,由小辈接手,这就是辈分高的快乐,有事?

  小辈服其劳。

  他们这一路上有的时候在路过人烟地能听到恰好在说起那良种和肥料的事,少不得夸一句皇上隆恩,把种子送到了这里,让他们也有机会得到,还夸定丰侯福泽深厚。

  身为积年的老农,每一次留种都是精挑细选的,一代一代传下来,种子的优良性也是一代一代慢慢提升的,选拔良种的事,大家都在做,但能有这个结果吗?

  没有。

  但定丰侯有,这不是福泽深厚是什么?

  他们不知道,一辆擦肩而过的马车就坐着正主,还在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说着今年的收成。

  这里今年丰收了。

  粮仓的丰盛让他们十分开怀。

  但这个国家的疆域太辽阔了,这一地风调雨顺,但隔了一座山的另一块土地却不那么平顺,闹灾了。

  一旦灾害严重到了一定的时候,朝廷就会出面赈灾,但往往到那时候已经有许多流离失所,有了上顿没下顿。

  普通抵御风险的能力太差了,也就是因为这一个个天灾,原本分配给的土地不得不典卖出去,来换取继续生存下去的可能,往往这个时候也是那些世家大族借机土地兼并的时候。

  这样一代一代,等土地兼并严重到了一定的地步,越来越多的老没有自己的土地,不能填饱肚子,很容易天下大乱,那样又是一轮新的洗牌。

  历朝历代没有人看到这弊端,抑制土地兼并?

  有,改革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可惜的是截止到目前为止,那些改革要么失败,要么不彻底,并没有给这片土地带来大规模的改善。

  云舒瑶知道那边闹灾了,叹了一口气,让人采买准备了一些只有灾民才会吃的东西过去。

  要是捐银子过去,一路层层盘剥,也不知道到哪里还能不能剩下三成来办实事,要是捐大米,被人偷龙转凤卖掉的可能性也很高,但若是她捐的事豆饼、杂粮野菜饼之类的东西,那些有机会盘剥的人能看得上吗?

  对他们来说,也就是拿去喂牲畜罢了。

  他们不喜欢,但对于灾民来说,却是能实实在在填饱肚子的好东西。

  到了目的地之后,云舒瑶在庄子上住了下来。

  这里距离南映不算太远,林黛玉这时候已经生了,生了个玉雪可爱的女儿。

  云舒瑶现在是她的继母,她带着夫婿陈漓过来拜见。

  一见面,云舒瑶就知道了,黛玉确实过的很好,一个人顺不顺心是能从脸上看出来的。

  黛玉生的虽然是女儿,在夫家日子依旧美满,一个是没有来自父母长辈的压力,她的婆婆已经去世了,而且陈漓大哥生的三个都是儿子,她女儿一出生,家里才总算有了千金,物以稀为贵。

  再一个就是陈漓本人也不重男轻女,对着女儿爱若珍宝,加上彼此兴趣相投,在一起谈诗作画,日子过得十分美满。

  “终于能亲口跟太太说一句恭喜了。”

  “祖母父亲他们可还安好?”

  “元哥儿已经这么大了。”看着元哥儿,黛玉十分唏嘘。

  孩子长的真快,一转眼,小侄儿就是个半大小少年了。

  元哥儿:“姑母、姑父。”

  黛玉看着他,点了点头:“元哥儿,你长的与你父亲越发像了。”再过两年,就是许多人眼中的乘龙快婿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自己有了个女儿,黛玉现在看着这样的小少年,心里十分喜爱。

  自己的亲侄儿,当然是好的,可惜自己女儿和他年纪差的有些大,不然女儿的终身就可以放心了。

  虽然女儿还没有长大,黛玉身为一个新晋母亲,已经开始为了女儿的终身大事着急了。

  那么一个小小的、全心依赖你的小生命睁着一双黑玉般的眼睛纯真无暇的看着你,让人恨不得把所有最好的捧着送到她面前。

  陈漓还不知道自己妻子想的这么远,看着元哥儿,邀请他去南映书院小住一段时日。

  那边有不少大儒,他本身也可以指点他。

  元哥儿看向祖母,云舒瑶点了点头:“那就要麻烦你姑母姑父了,我这里你不用担心,我近期都不会出门了。”

  在路上这么些时间,该停下来好好休息了。

  他们以为她是要细心钻研良种,所以也没有再说什么邀请她也去走走的话。

  没多久传来噩耗,皇太后她仙逝了。

  虽然当今圣上并不是她亲生的,母子感情却十分深厚,现在她这一去,哪怕是在这南方,也没有几个人敢在这节骨眼下听戏作乐。

  云舒瑶远在南方,又在庄子里闭门不出,影响不到什么,她是之后才知道的,因为太后,康熙悲伤过度中风了,所幸有着太医力挽狂澜,又因为悲痛减少了见人的次数,才隐瞒了下来,但这个时候,康熙的身体已经不如之前了。

  只是后来在听到康熙让诸位皇子的小阿哥进宫随着小皇子们一起上学的时候,云舒瑶愣了下。

  她对这个情节有些印象,不知道是名人说史,还是电视剧说起的,推测在这个时候康熙是在给这万里江山挑选继承人,让皇孙进宫,是恩典,也是考察,考察第三代继承人的资质。

  若是皇子本人能干,却后继无人,康熙也不会放心把皇位传下。

  这个消息在京城引发了好一阵风波,一开始,大家都默认是世子进宫,有嫡长子的还好说,但许多皇子的长子是庶出,在这种情况下,谁进宫?

  嫡庶起纷争,后院掀波澜,后来康熙大笔一挥,适龄的都能进宫去,这下子诸位皇子的后院才没有继续起火。

  雍亲王府的三阿哥、四阿哥都适龄,他们两个都进宫了。

  云舒瑶听着这个消息,看向北方。

  这个时候外孙已经在上书房上学了吧,不知道他习不习惯?

  结论是很习惯。

  在诸位皇孙中,弘历成为了红人,经常被皇上点名传召,随侍在一旁。

  于是林如海他又看到了外孙,笑眯眯的站在那里给圣上磨墨,姿态自然,显然已经很习惯了,在他要汇报的时候,皇上也没有让他离开,林如海能怎么样,一边为了外孙开心,一边心内焦灼,面上却眼观鼻鼻观心,视而不见,继续汇报。

  圣心难测,谁也不敢说知道圣上心里是怎么想的。

  最近弘历大出风头,雍亲王已经避到了庄子上躲清净了。

  圣上……是想要立雍亲王吗?

  还是障眼法?

第139章 嘉奖

  大家都不敢确定皇上是怎么想的,之前他还说过让大家推举太子的人选,结果大臣们推选了,皇上又反悔了,复立二阿哥为太子,而他们推举的八阿哥被皇上给骂了一顿,都吐血了,前车之鉴在那里,所以雍亲王一点都不因为皇阿玛对自己儿子的另眼相待有什么特别的表现,依旧很稳得住,在自己的园子沉迷种地。

  不过虽然他稳得住,其他人却不好说了。

  有许多人是迫不及待想要投机的,要是去投靠的太迟了,那还有他们的位置吗?

  现在一时之间找不到四阿哥也没关系,总有些人现在是找得到的。

  比如四阿哥的妻族、门人等等。

  身为妻族,乌拉那拉家这段时间家中车水马龙,但乌拉那拉家有些人心里不大好受。

  今年皇太后去了,雍亲王的大格格也是今年去的。

  现在看着雍亲王的四阿哥在皇上那里这么有脸,实在让人不得不产生一些遐想。

  若是真的有那么一日,雅慧就是公主,那他日后就是额驸!

  可是现在……

  林家这个时候也有许多人上门,林如海闭门不出,这才得了耳边的清静。

  林如海心里是在为外孙担心的,他才十一岁。

  虽然皇家的孩子一贯早慧,但那也是孩子。

  林如海只希望弘历能在这一片繁华中保持本心。

  若是保持不住……林如海想到了先太子的次子,实际上的庶长子弘晳,他是皇上的皇长孙,在太子还在位的时候风光无限,自从太子被废,他的身份就尴尬了,但他一直没有过过苦日子,皇上对他多有关照,现在也在跟其他小阿哥一样在上书房。

  只是……他好似依旧还沉醉在过去的日子里。

  ——

  京城发生的事情让人目不暇接,在南方庄子上的云舒瑶日子却是十分清静,加上孙子和侄子都跟着去了黛玉那边,留下她一个主子更是自由自在。

  这里的下人也不会反驳她的意见,而且她刚来到这里,就先把这里的账目过了一遍,紧了紧这些庄头身上的皮,更不用担心了。

  这在所有地方都是一样的,只要不过线,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水至清则无鱼。

  她就在这边用她的技能继续催生,希望能得到更多的好消息。

  这小麦良种能够增产,已经到达极限了吗?

  没有。

  还有水稻,它的极限更是看不到头。

  她来南方虽然闲散,却也是有任务的,皇上还派了人手辅佐。

  这人也识趣,云舒瑶做什么一概不管,她有什么吩咐,也会尽力满足。

  而在庄子里的人看来,这位侯爷的性子是有些特立独行的。

  她自己带了人来照顾她的起居,不需要他们靠太近去献殷勤,她喜欢安静,不爱吵闹,那些一箩筐一箩筐的帖子全都放置在一旁,对他们有要求的,就是提供足够新鲜的食材,某方面来说,这是一个很好伺候的主子。

  而且因为她做的事,庄子上的人也是与有荣焉,他们这里之前就种植良种小麦,看着那沉甸甸的麦穗,心中就无限欢喜,现在看到侯爷又在继续研究小麦和水稻,一个个的都激动了起来,要是在这里有了成绩,他们也出过一些力,足以让他们骄傲的跟子孙讲古了。

  在这里的时间好像过的特别快,转眼就到了康熙五十七年,这一年又发生了大事,西藏那边战事不顺,然后康熙封了十四阿哥为抚远大将军,也就是大将军王。

  康熙在众多皇子中选择了他,还一再表达了他对十四阿哥的重视,据说十四阿哥被立为储君的可能性很高。

  当云舒瑶知道这件事的时候,一切都已尘埃落定,云舒瑶知道了这个消息,然后呢?

  她又自知之明,她不会政治,也不会打仗。

  就算她个人武力值再高,不会的就是不会。

  这没关系,扬长避短,现在她的长处就是擅长培育种子,这一点都不比开疆扩土的功劳小。

  对她来说还轻松。

  用异能催生,再到田间地头转转,做做笔记,指挥其他人做事,做出一副勤劳的样子,就可以糊弄过去了。

  大部分时间,她都能自由支配,可以静心修炼,闲暇时分,有心情了,也会去附近的庙宇或者是湖泊游船,日子过得十分悠哉。

  在休沐日的时候,她的侄儿会过来这边看她,看到她这样子再看看自己,也不由得一声叹息。

  他为了在科考不得停歇,有朝一日真考中了做官,为了治下百姓也要尽心尽力,想要过上这样的舒心日子,得要等他致仕才成了。

  云舒瑶对他的羡慕笑而不语,她是定了主意要在这边做出了一定成绩之后才回京城的。

  其实也不远。

  因为小麦和水稻的她是一起着手的,小麦先出成绩,水稻慢一些,但之前就有方向了,现在不过在顺着这个方向继续延伸。

  几年时间,足够了。

  所以她在这里一待,就待到了康熙五十九年,得到了让她满意的结果,看看年份,感觉也差不多了,也想儿子女儿了,可以回去了。

  她这一说要回去,黛玉:“……”

  她十分不舍。

  元哥儿就在书院上学,住在她家中,她很喜欢侄子。

  现在他这一回去,不知道多少年后才能见面了。

  元哥儿已经十二了,长成了一个翩翩少年郎,面如冠玉,文采斐然,陈漓数年悉心教导,不止一次说过若是自己有女儿、侄女,一定要和他结亲的话来,让元哥儿哭笑不得。

  他是擅长读书没错,但从祖父、父亲论,谁又不擅长?

  他并没有姑姑、姑父说的那么好。

  在这点上,元哥儿觉得要多亏了祖母的“打击教育”,让他知道了外面的天地有多广,自己又有多渺小。

  他被夸赞,一个是亲人,一个是家世,听到他耳边,自然好话更多。

  云舒瑶这一回京,就先去面圣。

  她这几年改良了水稻的种子,这种水稻它的产量提高的跟之前的小麦差不多,也能根据土地的肥沃程度增收三成至五成左右。

  而且还研究了另一种方向,它虽然产量增加的不多,但它有个极大的优点就是耐旱,在一些缺水的地区,也能种植水稻了。

  近距离的向皇上汇报的时候,云舒瑶注意着康熙的状态,然后发现这几年的时间,康熙他……衰老了许多。

  听到了这样的好消息,只是让人代替他亲眼去看,面上看着激动,却不大对劲。

  云舒瑶的感知非常人可比,所以她注意到了康熙在袖子下半遮掩着的手不受控制的在轻轻颤抖,于是他把手完全盖住了。

  云舒瑶注意到了也当没注意到,最近发生了什么事吗?

  康熙之前是中过风的,现在看来,更严重了。

  云舒瑶这几年做了什么,康熙很清楚,一切都有人仔细报上来,所以并没有耽误太长时间,云舒瑶就离开了皇宫。

  她一回到去,就进了书房,问起是不是发生了什么她不知道的事。

  林如海沉默了一阵,叹息:“有些事不能入他人耳,也不能留下文字。”

  所以他没有告诉她。

  要说起来,并没有闹出多大的乱子。

  只是先太子在被圈禁中听到了十四阿哥被册封为抚远大将军的不知道因为什么恩怨,集了他的一些未被清算的死忠,发起了逼宫。

  这场叛乱在刚开始就被消弭于无形了,然后太子直接自刎了,并没有动摇到当今,但对于一个父亲来说,一个亲手养大的儿子这样做,无疑伤到了他的心。

  在这方面,康熙是个比较心软的。

  无论是哪个阿哥,他顶多就是圈禁,没有杀子,那一闹,二阿哥去世,身边的人倒了血霉,血流成河。

  之后,皇上的身体就出了一些问题。

  近身的大臣多少都能察觉到一些,只是都讳莫如深,不曾在外面提起。

  云舒瑶一声叹息:“原来如此。”

  “那现在京中,哪位呼声最高?”

  林如海:“十四。”

  十四阿哥在西藏得了捷报,皇上大喜,立了碑文嘉奖,加上有德妃,有八爷党在背后支持,他的呼声是最高的。

  云舒瑶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四阿哥呢?”

  林如海不说话了。

  不争,即是争。

  在他看来,四阿哥的可能性才是最高的。

  无他,四阿哥在政事上的理念于国是最有利的。

  而当今,圣名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