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生之军嫂有空间/重生之种田有空间上一章:第 16 章
  • 重生之军嫂有空间/重生之种田有空间下一章:第 18 章

一会儿,宋老太又说了一些旧事儿:“咱们村的狗儿,你们知道的,那个壮壮实实的娃儿,他当初生的时候,就是在路边生的,他娘实在走不得了,就在路边的树林里落得草。“

几个媳妇稍微听说过几句,见狗儿和他娘现在都好得很,不由得都好奇,因为狗儿出生的时候,连李桂芬都还没有嫁过来。

宋老太眯着眼睛露出回忆的模样,道:“那个时候已经打完仗了,你们也知道,咱们这儿解放的不算晚,别的地儿还在打仗,咱们这儿都已经有官儿派过来了。那时候还没有建国呢!那天狗儿他娘说突然想起地里还有什么活儿没干,跑到地里去干活儿,咱们这里也不那么注意嘛,人家干了半天的活儿,觉得不对,自己怕是要生了,就急忙回家,走在路上裤子上就有了血,应是跑到这边了才喊人,眼看着孩子要出来了,弄回去恐怕娃儿生下来就死了,所以就在路边生的,当初我也在旁边搭把手帮忙呢!“

二婶子搓了一下麻绳,道:“没想到还真的有人在外面生娃儿的,我当初只是听说过,说有人在地头生的娃儿,有人在田里面生的娃儿。“

宋老太道:“这世上什么奇事儿没有呢?只是咱们都不晓得罢了!好了,明个儿宋欢的媳妇要做洗三酒,我拿十个鸡蛋去,你们三个也跟着去,跟着沾沾喜气,看明年能给我们家添丁不。“

十个鸡蛋,在这个时候也算是比较大的手笔了,像现在走人家,一个两个鸡蛋,一把米,一把青菜,都是很正常的,因为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是这样,谁也别嫌弃谁。

三个媳妇都不由得脸红了,说起生孩子的事儿,几个人还是觉得不太好意思的。

但是三个人也还想生,现在仍旧是多子多福的想法,特别是只有一个女儿的三婶,想儿子都想疯了。

这样的喜事儿自然少不得宋慕雯这样的小孩子的。

宋老太拿了十个鸡蛋,宋欢家就十分欢迎他们一家了,这宋老太家的鸡蛋是又大又圆又好吃,跟别个的鸡蛋不太一样,这个大家伙儿都是知道的。

“快,进来坐。“

又有宋欢的妹妹端来茶水,茶水是很淡的酱色,还飘着一点点絮絮,宋慕雯不确定那是什么东西,都不太敢吃。

宋欢的娘在一旁道:“这年头不行,所以红糖鸡蛋水也就只有这样的,你们莫嫌弃。“

宋老太和几个媳妇急忙说不嫌弃之类的。

生了孩子就有红糖鸡蛋水喝,这是很正常的,而且还要发红蛋,只是这个时候鸡蛋丢很金贵,谁拿得出那么多呢?所以红蛋也只有宋老太这样的老人家才得了一个,其他的人是没有的,基本上就是一户人家发一两个,这样下来也用掉了好几十个鸡蛋呢!这年头生孩子的成本也不低。

宋老太的鸡蛋当然舍不得自己吃,给几个孙子孙女分了。

宋慕雯倒是不稀罕,吃了一口便不要了。

这红鸡蛋也是吃一个新鲜,平常吃鸡蛋哪有红色的?孩子们抓得手上全是红的,最后既然染成了红色,还是被吃掉了,这样的事情宋慕雯看了也觉得很无力。

第40章 去当兵

洗三酒主要是村里的婆子媳妇来看看生了孩子的产妇,还有刚出生的孩子,等过段时间再办喜事,这年头办喜事也不是自家办的,而是自己出东西,放在食堂里,或者除了钱,让食堂帮着去供销社买,买了之后在平日里吃饭的时候就吃了,只是那一天会特别注明是哪家办喜事之类的。

这喜事儿办的也太俭省了,宋慕雯这样觉得,不过也好,自家不用办倒是省了不少的力气。

宋慕雯跟着宋老太进了屋子去看刚出生的小宝宝和生了小宝宝的产妇。

这个时候产妇也是要打起精神来应付探望自己的人的。

宋欢的媳妇长得还挺清秀的,头上缠着一块布,坐在床上,跟来探望自己的人说话,一般都是问孩子几斤啊,又问吃奶了没, 多不多,不多的话自家还有点什么可以拿过来补一补之类的。

产妇则回答孩子有六斤多,已经吃过奶了,自己 挺多,不用劳烦之类的话。

然后来人又叮嘱产妇要好好休息,好生休养,不要下床不要见风之类的话,再夸几句孩子长得好看,以后是个有福气的之类的,就完成了这样的探望的过程了。

宋慕武注意去看那个小宝宝去了,现在小宝宝已经长开了一些,但是脸仍旧是红红的,毛发很稀疏,还很细很软,闭着眼睛睡觉的模样,倒是和别的婴儿的差别不大。

过了几天,宋慕雯就知道了,这个新出生的小孩名字叫铁板,大名儿要过段时间再取,名字一般是娃儿的爷爷和爸爸去找了有见识有学问的人问了,知道什么名字好,敲定了。村子里的人知道了新生儿的名字之后,就要送一块匾过去,其实就是一个木头镜框,框里面有红字,红字上大字写的是小孩儿的名字,上下就写了时间和送匾的原因,以及谁送的匾之类的。

送匾的那一天,办喜事的人家还要招待那些送匾的人。

铁板这个小孩儿是从发了旱灾之后出生的第一个小孩,所以村子里还挺重视的,毕竟添丁进口就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情,又这么具有意义。

过了二十多天,宋慕雯就发现那个生了孩子的妈妈已经开始下地干活儿了,不过她经常请假,回去照看孩子喂奶之类的,村子里的人也知道孩子小的时候是需要好生照看,所以请假也批得很轻松。

等过段时间,那孩子就被绑在背上带出来了,他妈妈干活儿的时候就把他背在背上,他饿了,就找个隐蔽的地儿开始喂奶,他尿了,就急忙从箩筐里拿了干净的尿布给换了,宋慕雯看着都觉得累得慌。

这一年村子里收了不少粮食,但是因为偷懒的缘故,产量倒是没有比以前跟多,村长知道之后恨铁不成钢地瞪着大伙儿,这是为嘛呢,别家的产量都有所提升,为什么自家的产量就这么差!

村长不知道,外边有很多村子里生产队都是浮夸出来的成绩,并不是真的,实际的生产量其实跟宋家屋差不多。

而且宋家的红苕产量也不错,虽然干旱,但是宋大刚等人跟看 子似得看着,红苕本身又是耐旱的作物,所以产量并没有受很大的影响。

宋慕雯看着小屋子里一袋子一袋子的玉米,还有墙角处堆着的红薯,顿时满足感油然而生啊,她觉得自己也是松鼠心理了。

玉米的种子已经挑出来了,现在种子都是自留种,不像以后,都是国家指定机构出售的,因为现在没有杂交水稻,稻种都是差不多的。现在的亩产量也只有两三百斤,多的时候是四百斤,像杂交水稻那样亩产量上千的,这个时候还真没有,所以说袁隆平确确实实造福了人类,因为他改良了稻子的基因,稻子的产量高多了,同样多的良田,种出来的粮食翻了几番。

这一年到年底都无大事可记,期间余二猛也来了几趟,也只是玩一玩,不久又回去了,而宋慕武读书也越来越努力了,在后来考试中次次都是双百,他这样的年纪就能够这么踏实,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再过新年时,家里的东西比去年多了一些,也算是一个丰收年了。

跨过一年,宋慕雯就已经四岁了,普通的四岁的孩子还只会玩闹,虽然农村的孩子不会到了四岁还不会自己吃饭,可是要干活却是不容易的,宋慕雯不仅能够干许多活儿,还跟着哥哥学了不少字,还会算算术,家里收了多少个鸡蛋,送出去或者卖掉多少个,宋慕雯比宋老太还清楚。卖鸡蛋能够卖多少钱,宋慕雯也算的很明白。

过年之前,宋大刚又带着兄弟进山了两趟,宋慕雯也跟着去了,这次是死命地往外面掏东西,她储存了不少野物,所以也不担心空间里缺少。只是宋慕雯想着,以后自己长大了,跟着来的可能性就小了,现在不多养一些在这森林里,难道以后让宋大刚等人空着手回去不成?

余二猛是不会错过这样的事情的,一抓一个准儿,也跟着赚了不少。

但是余二猛会做人,沾了宋家的光,便买了一些礼物送给宋家人,还是光明正大地送的,别个看了也不好嚼舌根,宋家有些东西也就不用藏着掖着了,一问就是余二猛送的。

“二猛子为何跟你们家那么好啊?”有些媳妇婆子就忍不住要问了。

宋老太哪里不知道那些人的心思,不是羡慕了就是嫉妒了呗?

“嗨!还能怎么地?当初大刚他们在县里救了被打的头破血流的二猛子,人家就记恩了呗!那孩子还真是个有良心的。”

大家还奇怪,为什么记恩到现在?宋老太就说,现在两家当成正经亲戚在走的,哪里能够生疏了?二猛子家里情况好,还不允许他给自家送东西了?

噎得那一干媳妇婆子说不出话来。

宋大刚也跟自己几个弟弟说余二猛会做人,看人家这做派,简直是一个小余杠子,可是人家比余杠子更滑头,长大了恐怕更加了不得。

在过年的时候,余二猛那个去当了一年多的兵的大哥回来了,宋慕雯还是第一次见到余大猛。

余大猛长得又高又黑又壮,据说现在是十七岁,十五岁进的部队,找了一点关系,但是人家在军营混得好,主要还是自个儿有能耐,让人服气。

余二猛跟这个大哥的感情不一般,兄弟两还真是好得不行,也不是外人说的那种好,要睡一起要穿一件衣服之类的,而是余二猛有啥事儿,余大猛二话不说就上去帮忙,兄弟两话不多,但是双方一个眼神就能够懂了,宋慕雯忍不住悄悄想,这就是“兄弟情”么?怎么特么的感觉比男女之情还要刻骨铭心?

余大猛对宋慕雯也还好,只是有一种终于见到了自己弟弟常说的小女娃的恍然大悟感。

余二猛的说法是,自己没有妹妹,这个小妹妹听话又懂事,早慧的很,跟别的小女孩不一样,所以自己当妹妹疼来着。

余大猛也不多在意,他对宋慕雯没什么感觉。

宋慕雯倒是很赞叹,这余大猛穿着笔挺的绿军装的样子真的蛮好看的,站在乡下一堆庄稼汉里面,确实是惹眼,难怪余大猛一回来,外头那些上面余家门打听余大猛的事情的小媳妇大婶子就没有断过,甚至还有人找到宋家来打听,可是宋家哪知道什么?自然是说什么都不知道。

听说这余大猛回来,是因为在部队离了几次功,才有了批假的,要是别人,肯定是没有假的。这个情况大家也都了解,跟朝鲜那边的仗才打完没几年,现在又和苏联闹掰了,据说美帝国主义还对着大陆虎视眈眈,中国就有一种强敌环伺的感觉,所以部队上的事情也就严了许多。

余大猛跟几个弟弟展示了一下自己在部队的训练成果,宋慕雯有幸围观了一把,这余家的基因确实是好,几个男孩子都是机灵灵巧的,这余大猛看着是沉稳许多,可是身上的功夫一点都不赖。

余二猛看完就激动不已,道:“哥,我也要跟你去当兵!”

余大猛戴好帽子,呵呵道:“好啊,我当然很乐意,只是怕妈妈不允许。”

余大猛在外头当兵,一年多不会来,杨桃儿就常常念叨,现在二儿子也要去,杨桃儿怎么可能那么轻易地答应呢?所以余大猛才那么说的。

余二猛握了握拳,道:“没事儿,我决定了的事情妈妈是拦不住我的。要我天天窝在家里干活儿,没日没夜地干还是家里没有余粮,我是不乐意干的。”

余大猛也知道现在的政策,倒是不好说什么。

余二猛突然转过头来问:“囡囡,你觉得我去当兵好不好?”

宋慕雯没想到余二猛会问自己,想了想,才道:“大猛哥很好看!”

这也是四岁的小娃儿会说的话吧?宋慕雯心里默默吐槽,关键时候就得扮萝莉,懂要装不懂。

余二猛笑了笑,道:“我倒是问错人了,你怎么会知道这个呢?”

转过头又道:“哥哥,我已经决定好了,你放心,到了年纪我也要去当兵。”

这个时候新中国人口倒是有几亿,不过都是新生人口多,真正的劳动力还没有长大,所以在征兵的时候年纪也稍微放宽了一些,部队缺人,再加上有关系,进部队倒不是什么难事儿。

第41章 收音机

余二猛决定了的事情,是九头牛都拉不回来的。

余杠子倒是没什么意见,毕竟孩子大了,总要自己出去闯闯的,可是杨桃儿这个做妈的就没有那么容易接受了,对着二儿子那张脸悲愤得说不出话来。

宋慕雯在心里给杨桃儿阿姨画十字,阿门,果然儿女都是债啊。

余大猛的假期并不长,很快他有收拾行李回部队了,杨桃儿和余家老太哭的那个稀里哗啦的,余大猛这个练就了钢铁般心智的男孩子都不由得眼泛泪花了。

宋慕雯也偷偷揉了揉酸酸地眼睛,虽然古语说父母在不远游,可是天底下能够做到这个的不多,而且如果真的大家都不远游,这个社会要怎么发展呢?总之这里面有个矛盾在,要好好解决这个矛盾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余大猛走了,余家的气氛整整低迷了好几天。

过完年,大家依旧忙碌着春耕的事儿,宋家也按着今年的规划开始一年的忙碌,也就是土里刨食。

这一年是三年困难时期的最后一年了,宋慕雯像是到了黎明前的黑暗一样,天天盼着这一年可以快点过去。

但是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

三月份的时候,美国宣布派遣3500名士兵前往越南,也就是美国对越南的战争开始了,在五十年代初,美国进行了对朝鲜的战争,现在又开始了对越南派兵,全国上下一致认为,美国是冲着中国来的,因为朝鲜和中国是邻国,占领了朝鲜的话,跨过鸭绿江就是中国了。现在又是越南,越南和中国也是邻国,这野心不是昭然若揭么

毛*主*席经常强调,虽然现在已经建立了新中国了,虽然中国独立了,可是国外的帝国主义和国内的反动分子一直都没有停止过破坏国内和平稳定的活动,所以大家更要团结一心,抵御外敌同时清除内贼,一定要将那些人清理干净,才能够保证人民生活稳定,保证生活水平继续得到提高。

宋慕雯也很承认,毛*主*席在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上,很是一把好手,让全国人民同仇敌忾,而这个新生的政权在老百姓的拥护下,才能够安稳,才能够走得远。

因为美国派兵进驻越南,国内的局势也紧张起来,宋慕雯虽然在乡下,可是每天晚上学习毛*主*席语录的时候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还有男人们聚在一起就说现在的时政,真是全民风声鹤唳的感觉。

3月6日过去没多久,就能够看到天空时不时有飞机飞过,据说这是在调动飞机要准备打仗了。

宋慕雯知道国内是不会发生战争的,这应该是ZF为了防止美国真的打过来的而做的准备工作。建国十年来,农业发展倒是放在了次要的方面,中国在苏联的影响下,也在国内外形势的逼迫下,重点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和与军事有关的产业,得到了国家的重点扶持。

刚开始飞机飞过去的时候,大家还指指点点,后来也就习以为常了。

不过美国派了兵去了越南,却没有大动作,中国是一直紧张地盯着那边,生怕什么时候不小心美国就动了,打一个措手不及。

但是这真正的越战爆发是在64年,而不是现在,所以暂时还是安全的。

但是美国这一派兵,就像是往国内这个热油锅里泼了一瓢水一样,顿时沸反盈天了。现在真是要全民皆兵了。

因为美国派兵的这个事儿,反而让干活的人都认真了许多,要是自己能够多收点粮食,上交给国家,国家能够打胜仗,那他们也是宁愿勤快一点儿,也不愿意遭受炮火的洗礼就是了。

多年的战争,已经在中国人心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让人无法直接面对。只要能够避免战争,他们愿意做他们所能做的任何事情。

因为特殊的国情,思想工作抓的也十分紧了。

村长觉得大家吃完饭学毛*主*席语录和思想实在是太散漫了,有些人竟然因为吃饱了饭就开始打盹,所以村长决定,把学习的时间提前吃饭之前,大家学习完了才可以吃饭!

这真是一个噩耗,大家干活干了一天,饥肠辘辘,就想着大吃一顿,然后回家洗洗就睡了,没想到村长还要这么来一招,真是让人吐血,这跟放假前还要来一张考试有什么区别呢?

可是大家抱怨归抱怨,但是还是要按照村长的意思去做事情的,因为村长积威甚重,没有人敢挑战他的权威啊。

于是每天吃饭之前,大家都要朗诵或者背诵“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节约粮食问题,一定要抓紧,忙时吃干,闲时吃稀,并加以红薯、土豆、杂粮…”“要节约闹革*命”…之类的话。

大人们还好,面对着一桌子的菜还能够咽咽口水背诵,孩子们就不行了,有些甚至直接开始哭起来。

大人们背书小孩子哭,还真是热闹,吵得人头疼。村长脑洞一开,干脆将小孩子都喊出来,站在前头或者背书或者读书,背得好的还摸摸头夸奖一番,背的不好的,要含沙射影地说一下家长,说是家长没有督促好,没有把语录学好。

毛*主*席思想里面确实是有不少很精辟的道理,对于人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可是就算是再真理,也不是这么学得,这简直跟邪*教差不多了。

也不知道村长是怎么突然心血 的,在让孩子们上前面去背了毛*主*席语录之后,村长在一旁看着,谁背得好就奖励一朵红花。红花其实就是用一张红纸剪成的,十分简单,而且也不大,但是得到的人都会觉得特别光荣,特别是小孩子的家长,仿佛这就是我的孩子聪明的证明一样。

这样的东西,宋慕武是经常得的,因为他努力又刻苦,就算是他的聪明程度不如别人,但是特别踏实,干什么事情都是一板一眼的,宋慕雯自认为是做不到那样的,她虽然活了几十年,但是她一颗心仍旧是浮躁的,或者说,根本就不计较现在流行的这些东西,她的目光放得更长远,她想的是自家如何安然度过文*革,然后奔小康。等到j□j结束的时候,她都是十八岁的姑娘了。这年头结婚,年纪反正是不会超过二十岁的。

宋慕雯觉得很苦逼,她还想考个大学文凭呢,万一家里不乐意让她上学,反而让她嫁人,可怎么办啊?她可不愿意像这些土生土长的农村妇女一样,一辈子都献给了田地,献给了孩子和丈夫。

在宋慕雯神游的时候,她的几个哥哥姐姐都被弄上去背j□j语录了。

宋慕武站在最前面,抬头挺胸站得笔直的,看样子就很精神很神气啊,看着孙子这样子,宋老太也乐得眯了眼睛,孙子有出息,她脸上就有光。

果然宋慕武几个又得了小红花,昂着头走了下来,村长还在那里夸奖道:“宋财兄弟家的娃儿教得好,背书背的很溜,大家伙儿要向他们家看齐!”

众人嘴上应了是,心里却不以为然,不就是背个书么?

这一年夏收之后,往县里那边送了粮食,村长到县里领来了一台收音机!

这个年代的收音机可不是像后世那样小小的一个,而是一个大大的黑匣子,匣子上还有许多摁钮,那样子别提多洋气了。在村民们的眼中,那可是一个十分稀罕的东西啊!有调皮的孩子想摸一摸,被村长一下子给拍开了:“爪子别乱招呼,摸坏了你可赔不起!”

众人觉得好奇,催促村长道:“村长,给看看是什么东西,怎么用的吧!”

村长很得意,道:“这个东西叫收音机,就是能够收到声音的!现在不能放,上面交代了,要等到晚上吃饭的时候,再放,那个时候这里面的声音才有听头呢!”

大家听了俱是失望不已,没想到现在还不能听,不过大家真的都很好奇啊,一到晚上就迫不及待的想看看那个东西是怎么干活儿的。

现在农村里都没有通电,这个收音机咋办呢?靠电池,而且这年头电池也十分贵重,十分沉重笨拙的电池,老大一个了, 收音机的 下面,盖上盖子,村长又把那根天线拉长了,才小心翼翼地摁下了开关,就听到里面传来哧哧哧的杂音,大家不由得都竖起了耳朵,要听听这个黑匣子到底会发出什么声音,会说一些什么。

村长小心地拧着那个圆圆的钮,慢慢的就听到里面穿出来字正腔圆的声音了:“…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宋慕雯就知道肯定是那些播报中央的功绩的,要么是通报地方的产量获得多少多少公斤一亩之类的。

大家见这个黑匣子说话了,都觉得很新鲜,围着看个不停。

村长也记得上面的指示,最重要的是要听晚上七点钟的那个东西,据说很重要,至于怎么重要,上面的人掉了一通书袋子,村长应是被搞晕了,可是村长还是记得自己的使命的,就是要让大家听听那个时段的节目。

于是,大家听到广播里说,他们是中央广播台,顿时大家都崇敬不已,人家是中央呢!不管怎么样,只要跟中央这两个词联系到一起,大家就觉得这东西很高端,很厉害,很了不得。

第42章 找媳妇

广播里开始播报新闻了,大家都聚精会神的听着,不是因为想听里面的内容,而是听过新鲜,觉得很神奇,为什么这样一个黑匣子会说话呢,而且说的怪好听的。瞧瞧,人家都知道中央领导人在北戴河开会呢!北戴河在哪儿?大家都不知道,只是领导人们开会的地方,肯定是很了不得的地方了。

宋慕雯也跟着认真听广播,她想从广播里听一听,现在的情形到底如何了,外面的形势到底有没有明朗一些。

只是大家只听了广播里说了领导人开会,过段时间又听说我国与某某国家建交之类的,建交的事儿这些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的人们根本就不懂,但是既然是中央特地说给大家听的,那肯定就是很厉害的事情了。

还有就是日本首相遇刺的事儿,大家听到日本的消息,都很是震惊,但是听说是日本的首相遇刺,他们又有些高兴起来,日军侵华的战争结束了不过十多年,可是中国人对于日本人的憎恨,是刻进了骨子里的,他们不知道这个日本首相是谁,但是知道肯定是个日本人,而且他被人刺杀了,哈,死了个日本人,肯定是好事。

这些人都知道日本有天皇,跟过去的时候的皇帝一样,所有的人都听他的,而且那些人也愿意听他的。虽然日本人老说天皇如何如何,可是中国人是对天皇憎恨得要死的,要不是那个人,哪里会有小日本打过来?就是因为那个天皇下了令,所以小日本就过来了,所以才有了大家的苦日子!这个首相是个什么东西,大家完全不知道,但是人家是个首,又是个相,难道是古代丞相或者相国一类的人?喔霍,如果那样,那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人了。

于是日本首相被刺杀的事情又让大家兴奋地议论了好长一段时间。

不过这广播里的东西,有些也是让大家不太开心的,比如广播里经常通报,哪个省哪个县,亩产量达到了多少多少,是他们全体共同努力的结果,大家要向他们学习,要跟着毛*主*席,一心一意搞建设之类的。

听着人家的产量那么高,大家真是眼红得很啊,可是自己这里的产量就是那样了,死活上不去了。

这广播被村长悉心保管着,不管是这儿收音机还是里面的电池,都是金贵的不得了的东西,所以村长把他们锁在一个箱子里,晚上吃饭的时候才拿出来给大家听听,听完之后村长就要训话,说人家怎么怎么样,大家也要怎么怎么样,刚开始大家还有点积极性,后来根本就都是懒洋洋的了。

不说村里是如何折腾的,这宋老太也折腾开了,因为她要给宋老四找媳妇。眼看着宋老四的年纪越来越大了,前两年是因为年景耽误了,现在大家能够吃饱饭了,有活儿干了,哪里还不急着找媳妇呢?所以宋老太现在最上心的事情就是给小儿子相看媳妇的事儿了。

首先宋老太问了宋老四以前和那个饭店的服务员怎么样了,宋老四眉毛都不抬道:“黄了。”

“怎么黄的?怎么没听你说啊?”

宋老太本来还觉得那样子的一个女孩子挺好的,能够在饭馆里面上班,肯定能够拿个不错的工钱,当初饿肚子的时候又偷偷拿东西给自己的儿子,这样看对自己的儿子也是真心的,只要人品不差,长得过得去,宋老太还是很愿意考虑考虑这个儿媳妇的。

宋老四道:“黄了就是黄了呗,反正没好了就是了。”

这个年代虽然不像以前那样男女大防很厉害,可是还是很重名声的规矩的,本来宋老太以为这样子和自己的儿子好了的,基本上不出意外就是儿媳妇跑不掉了,没想到自家的儿子却说黄了,这可怎么得了?败坏了别人家闺女的清誉,自家儿子恐怕也要遭报应呢!

可是宋老四很淡定,别看他跟宋大刚是一辈的,可是两个人毕竟是有些年龄差距的,宋老四的眼光也开放许多,并不像几个哥哥那样死板,所以当初和那个服务员好,也是各取所需,后来两个人起了矛盾,就散了,这不很正常吗?可是被老古董知道了,这事儿恐怕没有那么容易过去了。

宋老太又追着宋老四问了事情到底是怎么搞的,可是宋老四滑头又无赖得很,宋老太根本就问不出什么东西来。

最后宋老太无奈了,道:“那你说说,你现在想不想要媳妇?”

宋老四眯了眯眼睛,嘿嘿笑道:“还是娘惦记我,我这么大年纪了,当然要有个媳妇才好。”

宋老太觉得这才像句人话,道:“那你想要个什么样的?”

宋老四立马噼里啪啦道:“要长得好看,长得不好看的不要,要能干,要聪明,要孝顺,要能生…”

本来在一旁装什么都听不懂的宋慕雯差点就喷了,四叔你要不要这么豪放啊,果然是农村的汉子比较放得开么?

对于儿子的要求,宋老太却觉得很正常很合理,道:“模样周正是必须的,贤惠能干也是一定要的,你看你几个嫂子,哪个不是干活的好手?咱们家可养不起红花那样又懒又馋还吃里扒外的人。当然,最重要的是能够跟着你好好过日子。”

现在红花的名声是比粪坑还要臭了,大家都知道她的名声了,当然周利的名声也没好到那里去,大家只是庆幸,好在红花不是祸害了哪家好儿郎,而是周利那样的小流*氓。

宋老四道:“进了我的门,当然是要跟我好好过日子了,要是不听话,我可没有那么好说话,拳头就直接招呼了。”

宋慕雯吓一跳,自己四叔这是要家暴的前奏咩?

宋老太听了也不赞同,道:“夫妻之间要和和美美地这日子才过得下去,哪有像你这样的?只要人家不是犯的大错,能原谅的你就多教训教训就是了,哪能够还没就上拳头呢?”

宋老四表示虚心受教了。

宋老太得了儿子的准话,就开始给儿子相看了,这相看当然不是拉着人家的闺女儿死命瞧死命打听,而是放了话给别人,比如跟隔壁的婶子聊天的时候装作有意无意提起,哎呀,我家老四年纪不小了,该找个媳妇了。于是那边的婶子就闻弦歌知雅意了。然后那婶子就会想自家的娘家,自家姐姐妹妹婆家那边有没有适合的适龄的闺女儿,有的话就提一提,没有的话,就把这话儿跟别人学一学,然后宋老四要找媳妇的事儿就许多人都知道了,有闺女的人也就暗地里慢慢地思量上了。

宋老太这给儿子找媳妇的事儿虽然宋老太自己急上火,可是这事儿确实是急不得的,所以还在慢慢寻摸,有几个人家已经表达了意向了,说如果愿意,大家可以相看相看,打听打听,合适的话可以把事情定下来了!

因为刚经历了饥荒年,不仅单着的汉子多,待嫁的闺女也多,这汉子多留两年没事儿,可是闺女却留不得,年纪大了不好嫁。

宋老太兴致勃勃地挑选着,看了这家嫌弃闺女长得不好看,看了那家嫌弃人家话里话外试探会出多少聘金…总之挑来选去确实是晕了头。

不过宋老太这个事儿还没有解决呢,村里又出了事儿了。

不是别的事儿,正是这厨房里的事儿。

众所周知,公社里头,油水最厚的地方就是这个厨房了,也就是灶上,所以当初宋老太就很想在灶上干活,可是这灶上的活儿不是那么容易得手的,所以宋老太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