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整个乡里都知道桃溪村正在轰轰烈烈的搞建设。这不光是因为胡晓雯平整土地从别村找了二十个人,还因为整个乡里的三个包工队都被叫到他们村里边干活。
胡晓雯给的承包款已经发放了下去,按照人头分,桃溪村村民每个人分到了三百块钱。而木材款就没有发下去,留作村子里改善旅游环境的资金。
过了一个夏天和秋天,现在的桃溪村开始把发展旅游当做是一项最重要的大事来办。为了村容村貌,这些房子就不能修的乱七八糟。
黄哲给仔细评估了这些需要修缮的人家,批了钱。这些钱并没有交到村民手里,而是专门立了一个账目存了进去。就因为怕这些拿到钱的人把这钱给挪作他用了。
他给这些人家修缮房屋估价,倒也不是都一样算钱。
有的人家是青石屋,他就按照青石屋修缮的价格;有的人家是泥砖屋,他就按照泥砖屋来修缮;更有人家是青砖或者红砖房屋,也全都按照房屋原本的建筑材料来修缮,尽量保证修缮之后和原来风格统一。
黄哲心里边有成算,这些人都是借钱修缮房屋,条件不一样,就按照他们最终能够接受和偿还的价格来修。
这边黄哲领着喊来的包工队开始给这些房屋修缮,那边今年开民宿的人也不甘落后。
村南边的人家,原本就是有钱之后从村北搬过来的,最近二三十年修建的房屋。年代、材料、修建资金的不一样,就让村南这边建筑风格参差不齐。钱多就修个小二楼,外边抹上水泥。钱少就盖个小院,用砖头垒个墙头。
这些人家原本的条件就不差,拿到分到的承包款,就买回了装修材料,自己动手。
把自家原本只是光秃秃的砖墙给涂上了墙腻子,然后又刷成白色的墙面。或者有些人原本外边是水泥墙面的,也都涂上了白色涂料,看起来比起原来光鲜亮丽了很多。
这么一看,白墙黑顶的房屋别提多出挑,多好看了。这样一来,村南房屋的风格倒是意外统一了,远远看去倒是显得村南有那么点新农村的气象。
黄哲看了之后灵机一动,干脆把村南打造成现代化的农村风格,而村北因为大部分都是上了年岁的老宅子,就维持这样的古村落风格。这样南北两边风格不同,对比之下趣味盎然,又各自保持着特色风貌,总算是有了开办农家乐的基础条件了。
周家、赵家、蔡家祠堂,还有那一口议事钟,都在村北。比起村南这边的道路要难走的多,一到雨季遍地水坑,满是泥泞。
黄哲专门拨出几万块钱,让另外一个包工队把这边的道路给修了。为了保持统一风貌,这边的路没有修成水泥路,而是用青石板铺垫而成。
桥头那里原本有个小码头,废弃之后现在破烂不堪,黄哲另外批了一笔钱让包工队重修这个渡口。用石头加长了一段距离,以便来年喜欢钓鱼的游客能有个专门的垂钓地点。
桃溪村声势浩大的修缮房屋,铺路修码头,很快就惊动了镇政府。年底了,正写一年的工作总结报告呢,桃溪村这不正是一个先进事例吗。
我镇贫困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全村人齐心协力搞建设,发展旅游业,建设新农村…镇长一落笔,简直不用想,这些内容直接流淌出来。
这份报告交上去,果然引起了县级领导的夸奖,很是给镇长增添了一份政绩。
临水县开工作总结大会的时候,桃溪村的这份报告被作为今年的农村建设成功案例提了出来。胡晓雯承包桃园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也赫然在列。
黄哲、赵贵、胡晓雯全都不知道这个发展,不知不觉当中桃溪村就进入了临水县上层领导干部的视线当中。
第一个受益的就是胡晓雯,原本因为时间到了年底,她去办手续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人不在去开会,或者年底工作忙,让她多等几个工作日。
结果这个会一开完,上边审批文件的打开档案袋一看,这个名字有印象,这不是刚才大会上才说过的那人吗?
人家可是被树立了先进典型,要是让人知道在我部门这里拖了后腿,那可就是他的工作失误了。
于是胡晓雯的这个贷款手续,很快的就办理完了。拿着里边有八十万的银、行卡,她还纳闷呢,不知道事情怎么会这么迅速的办成了。
拿到了钱,胡晓雯把先期款项给滴管系统公司打了过去,他们那边就过来给安装来了。
三道弯这边就只有桃园所在的这个坡面上有一个泉水口,这个泉水流出来的水道,被原来的桃园主人加宽,然后中途改向,挖到了桃园里边。
泉水口这里胡晓雯并不打算动,别说推平什么的,就连一草一木她都不打算动,就让这个泉水口保持原样,作为两千多亩土地的水源中心。
滴管系统公司的人过来勘测了一下,一开始他们还以为胡晓雯是在开玩笑。因为这边的出水量,实在不像是能够供应这么多土地灌溉的。
不过胡晓雯坚持让他们按照能够灌溉来设计,尽管觉得胡晓雯脑袋有毛病白烧钱,这家公司还是按照这样的方向设计了。
他们建议她从水潭往另外一个方向开挖一条水渠,绕着整个山体来修。为了将来考虑,这样整个三道弯取水会更加的方便,也能够节省一些后续施工的时间。
桃园那原来修的水沟地势太低了,要不然直接顺着那边的水沟修能快一点。
滴灌公司给胡晓雯设计的水渠是按照最小最窄来画的,结果胡晓雯拿到这个设计方案之后,直接手一挥,让他们把水渠给改成宽一米五,深一米多的深沟。
这让设计师摸不着头脑,胡晓雯只好糊弄他,说现在水流小是因为今年旱了,地下蓄水少,等到正常雨量水流量加大,那一点浅沟会被冲毁。
设计师只好按照胡晓雯设定来修改,看着设计师一脸郁闷,胡晓雯暗地里觉得挺抱歉的。
只有她才知道,这泉水口下方被压抑着的水流量有多么的庞大。如果不提前准备好,将来等她搬开全部的石层,汹涌而出的地下水会溢出,直到自然冲刷出合适的水道位置,才会停止肆虐。
整个滴灌系统的安装工程要几个月才能够完成,确定了设计方案,看了图纸之后,除了时不时的去看看进度,就没有胡晓雯什么事情了。
进入冬季之后,就没有什么游客再来了。为了不让桃溪村被遗忘,黄哲时不时的会发一些照片到网上去。
为了更好的宣传桃溪村,他专门开了一个微博。
一开始这个微博还没什么人关注,随着他在之前发过帖子的网站贴了微博链接,逐渐他的粉丝也多了起来。微博上,极少说到他个人的事情,更多的是村子修缮过后的一栋栋土乡土色充满风情的房屋,还有那条弯弯曲曲的青石路。
那些老旧的房屋,换了新的门窗,新的瓦片,贴了新的窗纸,重新磨平了墙面。焕然一新之后,古村落老建筑,古朴、厚重、大气的气息铺面而来。引得之前曾经来过这里游玩的人一阵阵惊叹,纷纷发出明年春天再来游玩的评论。
春节临近,在外求学打工的人们开始返乡。他们带着对家的思念,温暖的记忆回到家乡。
全国各地上演团圆的喜剧,只有桃溪村的年轻人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惊吓。
不过是一年/半年没有回来,怎么就大变样了?!
作者有话要说:桃溪村第一步升级完成~
第 42 章
“慧铮回来了啊。怎么在这儿傻站着,不回家里去?”村口傻站着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引来路过乡亲一句善意的关怀。
赵慧铮看到熟悉的大婶,才从“卧槽!穿越了,这是哪里?”这种脑内风暴中回过神来。
“婶子,这就回家了。”
“来家休息多长时间啊…”
一边拉着家常,赵慧铮和这个婶子一起顺着水泥路往村子里边走。越走近越能发现变化,这些变化之大,让他简直要认不出来这是他从小到大居住了将近二十年的地方。
往常道路两旁长得乱七八糟的草丛被清理的干干净净,每家每户门前或多或少堆放的垃圾和盖完房子的砖头沙子全都被清理走了。放眼望去,齐刷刷的白墙黑顶,整洁、漂亮地跟要迎接国家领导人视察参观一样。
终于没能忍住这个疑问回家,赵慧铮张口问道:“婶子,最近有什么领导人来咱村了?”
“没有啊。”那婶子挺奇怪的看他。
“那咱们村怎么成这样了?”赵慧铮脸上露出一个惊奇混合着不敢相信这巨大变化的复杂神色。
那婶子露出了一个骄傲的表情,自豪的说:“这都是因为我家外甥女啊!”这大婶正是胡晓雯的大妗子,大名叫做蔡芳的妇女。
在蔡芳看来正是因为胡晓雯回来承包了果园,才能有后来一系列的发展。要是没有她的桃园,旅游计划一开始绝对不会展开的那么顺利。
而后来的村容村貌整改,虽然是黄哲主持的。可是要是没有胡晓雯承包两千亩荒山的承包款以及木材费,是绝对不可能办成的。
于是在她的眼中,村子里的一系列变化,全都应该归功在胡晓雯身上。身为她的大妗子,蔡芳非常的骄傲。
“我跟你说啊,去年春天…”于是一路上,蔡琴就从桃园被承包说起,说到现在的整改计划。
赵慧铮觉得看电视剧也比不上村子里的变化有戏剧性,整个人被这传奇性的事态发展弄的都有点傻了,然而他不是一个人。陆陆续续从村外回来的桃溪村村民,站在村口总是要被震撼一下子。也不是没有人从电话里边听自己家里边的人提起过,却怎么也想不到这个变化会有这么大。
赵慧铮还算是好的,走到自己家门口的刘薇都不敢认了:“这真是我家吗?”
刘薇的家一直很穷困,家里也没有手机,上学的地方也没有同乡,也就不知道村子里最近发生的变化。
她是家里最大的,也是最聪明的一个。为了供她上大学,刘薇的两个弟弟都没有继续往下念,早早就外出打工挣钱。
刘薇家是老式的泥砖房。这种泥砖,就是用田地里的泥和沙子混合在一起,掺入被切成细条的稻草,搅拌成泥糊。倒入模子当中,变成四四方方的你胚,晾晒成砖。然后再用这样的砖垒砌成房屋居住。
别看是用泥沙子和草做成的砖,泥砖成型之后非常的结实,盖成房屋能够使用上百年,并且冬暖夏凉。只不过这种房屋有一个缺点,它吸潮,不能经受的住水灾。往往一场洪水过后,泥砖房就倒塌了。
刘薇家里祖上三代都没有积攒下什么积蓄,风吹雨打之下,泥砖房风化严重,已经算是危房范畴了。她早就在内心发誓,她毕业之后要好好工作,和两个弟弟一起挣钱,给她爹娘盖新房。
却没有想到一个学年过后,再回来看到的房屋被修缮一新。坍塌了一半的院墙重新被砌好了,全部掉落光了的墙皮重新被抹的光华平整。原先摇摇欲坠的门窗框被重新固定好了,连房门和窗户都换了新的,贴着洁白的新窗纸不说,外边还有一层玻璃。
屋顶上原本长满了枯草,在屋子里边抬头,甚至能从碎裂的瓦片中间看见天空。现在那些旧瓦片全都被黑色的新瓦取代了。
刘薇站在门前,没有觉得惊喜,反而是害怕的发抖。她害怕家里出了她不知道的变化,屋子里住的已经不再是她的家人。又害怕这样的变化是弟弟们做了什么导致的。
两个弟弟没有高学历,只能卖力气,打工挣的钱都供给她了,家里根本就没留多少。除非卖肾,要不然她是在想不出来家里哪里来的钱修的房子!
“闺女,你回来啦!”她娘从屋里往厨房走,看见门口站着的她,惊喜的喊。
半天过后,坐在家里重新盘过的土炕上,捧着一杯热水,刘薇因为惊吓而冰凉的双手才慢慢的暖和起来。
她身边母亲一边干活一边跟她念叨这一年村里发生的事情,话语里满是对大学生村官黄哲的感激。
周家祖宅的位置在整个村子曾经最好的位置上,现在它的周围被其他的房屋包围了。
周家祖宅和赵家祖宅在整个村子里边都是占地面积最大的,房屋也最多。周家最辉煌的时候,还修了一个园子。只不过这个园子后来被平了,宅基地被分给了别人改了房子。
两家的房子虽然是四四方方的院子一个套一个,一个连一个,却不是四合院。总归来说就是墙多,房间多,窗户多。所以说当初要修的时候,赵贵和黄哲都没把它算在内。
现在在周家所属权归好几个家庭,只不过现在住在这里的人家不多了。这些周家人虽然住在这里,却不是一家一房,都是堂关系。
其中一家外出一年打工的回来了,老夫妻很高兴的张罗了一顿丰盛的饭菜。一边闲聊,一边吃饭,把过去一年时间里双方的事情都唠一唠。
儿子周启功对老两口说:“修咱们家的房子,借了多少钱?”
老父亲说:“没多少,你不用操心。也不全是借的,我跟你娘还有些积蓄,也出了一些。”
赵贵跟几家管事儿的扯了很久,总算是定下了房屋主人出一部分,村里借一部分的方案。而蔡家的祠堂,最后还是蔡家分摊偿还来解决了这个问题。
周启功却很是担忧。他们家里兄弟多,都早早的离开家乡出去打工。以前都是把孩子交给父母带,这些年攒了些钱,接了孩子过去上学。孩子的学费,再加上租房费用和生活费,也没有多少积蓄,拿不出多余的钱来补贴家里。
这次回家来,他实在没想到家里边竟然翻修了房屋,虽然是村里借的,却让他心里沉甸甸的。他爹娘都老了,连田地都租给别人种,年老体弱的,可怎么能还清这笔钱?
老两口看到儿子满脸的愁容,倒是挺乐观的对他说:“我们都打算好了。虽然这房屋外边是用来看的,却没说不能招待人来住。我们也学村南的那些人家,准备新被褥,让客人住进来。”
周启功惊讶的抬头看。
老母亲也说:“洗洗涮涮的我们都行,就是吃饭要让客人们去别家解决。咱们祖宅的几家都商量好啦,你七叔家的儿子跟媳妇明年就不让他们上外边去打工了,到时候来了客人,吃饭就专门去他们家。我们老啦,精力不够,就不挣那份饭钱了。”
周启功听了这才放下心。他想了想说:“明年先看看,要是不行了,我就让我媳妇回来帮你们。”
老父亲摆了摆手,说:“可不用,你们好不容易在城里立稳了脚跟,回来干嘛。”
周启功没有多说,在外生活成本实在太高,子女的借读费就是一笔昂贵的支出。他跟他媳妇现在咬牙坚持,完全就是为了给儿女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他们两口子都想好了,等孩子们上了大学,他们就回老家来。看现在这个发展,说不定他们在村里就能挣够学费了呢。
“尝尝这个豆腐,华家的豆腐现在做的是越来越好吃了。”老母亲推着桌上的一盘大葱炒豆腐,推荐着。
华家是林场片区初期划分,撤并村落的时候从别的村子里边迁过来的。他们过来之后没有土地,只能做点小买卖来维持生活。
幸亏华家的人会做豆腐,虽然辛苦,却也顺利的在村子里边安家落户。
村子里的人口以前挺多,他们做的豆腐总是能够卖完。可是后来道路修通了之后,年轻人离开家乡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豆腐生意就不好做了。
华家人有智慧,咬牙借钱买了车,那个时候,那台车还是全村的第一辆。华家把豆腐拉到镇上去卖,就这样日子又逐渐好过了起来。挣了些钱之后,华家人从破房子里搬出来,在靠近公路的村头起了新房子住。
“爸,镇上打电话了,说让再送一车豆腐。”华家的小儿子冲着制作豆腐的工作间喊。
“知道了。”华家的当家的华卫国皱着眉头,他打开存放大豆的仓库房门,只剩下寥寥数袋子大豆。
他从里边抗出一袋豆子,把豆子倒进泡豆子的水池里。
到现在,他们华家仍然使用传统工艺做豆腐。现代做豆腐的机械流程和传统豆腐粉碎豆子方法的不同,还有压制豆腐的方式不一样。使用石磨磨制大豆,比起现代直接粉碎,更不容易破坏豆子的营养细胞。而传统的压制方法,缓慢的自然沉降让豆腐内部凝结的不疾不徐,更加凝实。
这些不可被现代豆腐取代的优点,让华家的豆腐一直在镇上屹立不倒。
只不过今年入了冬之后,他家的豆腐突然变得特别抢手,做多少每天都不够卖。这让他们今年种的大豆很快就要用完了。
华卫国抓了一把豆子想,明天上镇上进一些大豆。
他却不知道,造成这种变化的,是因为他家今年秋天收获的大豆。这些被胡晓雯用灵雾润泽过的大豆,品质更出众,味道更香浓。用这种大豆做出来的豆腐自然更加的美味。
这一年被用灵雾润泽过的农作物,根本就没有引起桃溪村人的注意。除了华家种大豆做豆腐之外,其他人种玉米和高粱的,都是为了家里的牲口准备的饲料。整个桃溪村的鸡、鸭、猪、牛羊算是有口福了。
这些农作物的变化,要到很久之后才被人发现和重视。
胡晓雯虽然知道,却没有在意。反正这一次是大批量的改变,根本就找不到她头上。她现在算是想明白了,大隐隐于市,全桃溪村的农作物都变化,就没人会注意到她家的菜长得过于旺盛啦。
作者有话要说:村子在一点一点的改变,不只是住宅村容村貌,还有漫山遍野的植物,和溪流里的鱼虾。
第 43 章
为了过年而提前回来的壮劳力很多,胡晓雯又请了几个短工,专门挖沟,在二十八那天终于把水沟挖完了。
滴灌系统那边的施工人员,早就在二十七的时候放假了。大舅和表舅领着的员工因为都是附近村镇的,家住的近,所以干到二十九。
胡晓雯原本想着早点回家,大舅和表舅的干劲那么足,她也不好撇开大家自己跑回家去。人家都在干活,她只好置办了一大堆的年货当做福利发给干活的工人们,顺带把她家摘的几百斤柿子给当做年货发掉了一大半。
这些柿子都捂好了,一直在杂物房里边放着,那边的气温很低,柿子是非常耐放的,在低温下能够保鲜很长时间。
这些柿子虽然也没少沐浴灵雾,偶尔也浇过几次空间水,外表变化却不如水蜜桃那么大。只有撕开表面的皮,把里边的柿子肉吸到嘴里边,才能品出这柿子的特殊之处。
相比原来的柿子吃完之后嘴唇边上发涩发木,现在的更甜更糯,吃起来也没有一点涩感。这批柿子年货,大受这些员工的欢迎,让胡晓雯松了口气。
她跟大舅刘春兴和表舅周启发两个人,商量了正月十五再请工人回来干活。
大舅说为了赶上春天移植,最好能在村里再请几个短工,在十五前再赶一赶工。现在平整出来的土地达不到胡晓雯要求的五百亩,只有三百多亩地。
三道弯的山上,工人们要清理长得根深蒂固的荒草,还有大块的石头。因为坡地有一定的角度,这个工作干起来比预想当中要慢。
这还是有胡晓雯当初买的除草机帮助,可以把地面上的草连根翻起来,帮助他们省了不少的功夫。
胡晓雯安慰两个长辈先不用着急,剩下的地只要在春天之前结束开荒完毕就可以。她并不怕耽误最佳移植时节,只要有玉坠在手,没有她种不活的植物。
刘春兴和周启发走了之后,胡晓雯抱着一箱子柿子去了狗场。
“你今年还不回家过年?”胡晓雯把柿子放下,坐在沙发上对正在给一只边境牧羊犬梳毛的陈子嘉说。
狗场这边因为胡晓雯来的次数多,这边的大狗小狗都认识她了。可能是因为她日积月累的沾染灵雾,身上带上了什么气息,让这些大狗小狗们都挺喜欢她的。
这不,看见她过来,在陈子嘉手底下乖巧无比的边牧瞅见她就摇晃着尾巴,想要跟她亲近。
胡晓雯伸手挠了挠边牧的下巴,陈子嘉对她说:“不回去。”
以前陈子嘉回家过年,都要请人来喂他的狗。他爸不让他进家门之后,他过年还省去请人了。
杜悦卿跟他分手之后,他妈给他打过电话,狠狠的骂了一顿。原本双亲两个还有点偏向他的母亲,因为这件事情,也倒向了反对,让陈子嘉的心情一直很不好。
他跟杜悦卿大学期间的交友圈是重叠的,大学期间的同学全都向着杜悦卿。要不是在桃溪村结交了黄哲和胡晓雯,陈子嘉真可以说的上是众叛亲离。
“我又给你拿了一箱柿子,你放着慢慢吃。”
“好。”
沾染了农村人情往来的纯朴,现在互相帮助在他们看来已经不用再客气了。
陈子嘉知道她家今年结的柿子多,他这些年自己一个人生活,多少也会点手艺。这柿子除了直接吃之外,做成柿子饼也挺好吃的。
“你那一窝小猫怎么着?用我帮你喂吗?”陈子嘉转头看她。
这次春节过年回家,胡晓雯可是打算待到十五之后才回来。之前她离开三个星期去省城,也是陈子嘉帮忙喂的。
胡晓雯摇头说:“不用,我把它们都带回家。”
那母猫的主人家没有找到要小猫的人家,最后这五只小猫就都归了胡晓雯。
母猫带着小猫生活了三个月,就从胡晓雯家离开,再一次回到了自己主人家。这让胡晓雯放心又失落,她还以为喂养了三个月之后,这只花猫会留在她家不走了。她还曾经脸大的纠结过该怎么跟那个嫂子家里边交代。
剩余的五只小猫,在三个月里被大猫带着到处活动,学习各种技能。也曾经跟在母猫的屁股后边跑到原先的主人家,却并没有学大猫那样进去。
这五只会在胡晓雯跟前卖萌撒娇求摸求抱的小猫咪显然不认为这是它们的家,自然而然的五只小猫跟大猫就分开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