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骏安就高兴起来,拉了他到自己书案前看:“不光是你的,我还有张爱卿、王爱卿写的帖。我听说叶限的篆书写得很,上次他过来看太妃的时候,我特地向他要了篆书的帖子。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滕王阁序》,王勃写‘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才十四岁,你说我十四学问能这么好吗?”

陈彦允看了一眼那些凌乱摊开的字帖,他心里突然冒出一股寒气。

他答道:“您胸怀韬略,学问也不重要了。”

朱骏安认真地点了点头:“爱卿说得对,母后也这么教导我,让我别沉迷练字…但是冯程山每日都要拿内阁商定好的折子给我批红,我想把字练得好看一点。”不等陈彦允说话,他就继续说,“我年纪还小,怕做得不好,母后说父皇虽然只在位几年,都但是励精图治的。我要像父皇一样。”

陈彦允垂下眼,冯程山确实每日都要呈递折子给皇上,但根本不是内阁拟定出来的,而是废弃的无用奏折。朱骏安就算是再仔细辛苦批红都没用,根本没人看得到。

朱骏安微微叹了口气:“我和爱卿说这些做什么,我看外面太阳都落了,不如我给你安排了值房休息吧。”以前陈彦允辅佐他课业太晚,都是不回宛平的。

陈彦允以家中有事推辞,朱骏安就没有多留他,换了衣裳去给太后娘娘请安了。

等到陈彦允出来,守在外面的陈义立刻为他披上披风。

已经走下了乾清宫的台阶,江严看陈彦允脸色沉重,不由得问道:“三爷,您可是觉得有什么不妥?”

陈彦允淡淡地道:“没什么不妥的,只是觉得皇上字写得好罢了。”

内阁所有大臣的笔迹,他都能描摹出来。但他收集字帖的行为却从来没人注意过,连张居廉都是像打发孩子一样打发他。朱骏安虽然年幼,但可绝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怯弱…

他和太后孤儿寡母,朝中却势力割据。夹缝中求生存也不容易,可惜空有个天子的头衔。

陈彦允思索着朱骏安这番动作的含义,不由闭上眼仰躺在轿椅上。

早朝、处理内阁事宜,还要陪皇帝练字…他也是很疲倦了,也不知道锦朝在家里如何了。原先他辅佐朱骏安课业,天色晚了就不回去了。但是如今锦朝在家里等着他,却觉得一定要回去不可。何况他走的时候还和她说过,晚上会回去的…

锦朝见陈玄青不自在,本来想先告辞的。谁知陈老夫人要留她进晚膳,还说:“你和老三几个孩子接触不多,多亲近亲近才好。”锦朝只能留下来继续陪陈老夫人说话。

陈曦好像十分依赖陈玄青,乖乖贴在他身边不说话。陈玄青则从头到尾都不和顾锦朝说话,陈老夫人见他拘谨,以为是心里对和自己差不多年纪的继母别扭,就笑着跟锦朝说:“我听说锦朝的女红好,曦姐儿一直没学女红,不如让她跟着你学吧。”

陈玄青淡淡道:“既然要学,何不请了专门的绣娘教,为什么要她来教。”顾锦朝曾经赠过他香囊,绣了一对歪歪扭扭的鸳鸯,他看了一眼就觉得厌弃,扔进火盆里烧了。

陈曦仰头看了自己哥哥一眼。

锦朝笑笑:“就怕我手艺不好,七少爷担心我教坏了曦姐儿。”

陈老夫人皱了皱眉,陈玄青一向说话都知进退,怎么现在说出这样的话来。他进来之后人家顾锦朝也没做过什么,说话都是客客气气的。他是在别扭什么!

“你现在也是七品官了,”陈老夫人压着怒气跟他说,“说话也不讲究!你父亲在你这个年纪也是进退有度的,待人接物没人说一个不字。”

陈玄青袖中的手紧握着,低声道:“是,孙儿知道。”他能说什么,说这女子一直恬不知耻地追着他,因为他而争风吃醋,还曾做过当众掌掴丫头耳光的事?

整整两个月,他在翰林院为先皇编撰传记,同做此事的还有翰林院掌院学士,几个老翰林。只有他资历最低,因此他事事不敢放松,忙得不可开交。听说父亲续弦,他连是谁都没过问,谁知道是顾锦朝…

怎么会是顾锦朝!

锦朝喝了口茶,笑道:“要是曦姐儿不嫌弃,尽管来找我就是。”

陈曦拉着陈玄青的衣袖,又看了自己哥哥一眼。见哥哥不再出言反对,就露出一个小小的笑容。

等进了晚膳,天已经全黑了。陈老夫人让绿萝拿了两盏羊角琉璃灯过来,陈玄青先走几步,锦朝才错开时间出去。等走到半路,却看着他站在不远处的亭榭边等着,挑着一盏暖黄的灯,长身玉立,表情宁静。

锦朝记得自己前世最喜欢他身上温暖柔和的感觉,她从没在别人身上见过。

可惜这种温暖柔和从来都不是对她的。

不过现在想想,也没什么可惜的。

她想当做没看见走过去,陈玄青却出声问道:“你究竟要做什么?”

锦朝叹了口气,停下脚步道:“七少爷多虑了,你我早就不相干了。过往之事都是云烟,我不记得…我希望你也别记得。”

陈玄青冷冷地道:“求之不得。我不管你有什么打算,你别做对陈家、对曦儿不好的事。”

锦朝还能感觉到他话里几分薄鄙,笑了笑不再说话。

她和陈玄青错身而过。

走过竹林就是青砖甬道,两侧都点了松油灯,远远地就看到一辆青帷油车停在木樨堂门口。

陈三爷已经回来了。

锦朝走进西次间,看到他正躺在临窗的罗汉床上闭目休息,朝服也没有换,只摘下了梁冠。

…是不是等她等得睡着了?

锦朝屏退了左右,小心地走到罗汉床前,本来想叫醒他洗漱的。却改变了主意…她还没有仔细看过他。锦朝坐到罗汉床另一侧,手肘支在炕桌上悄悄看他。他的眉毛很浓,却弯弯的很温和的样子。眼眶很深,鼻梁挺直,嘴唇长得很好看,特别是笑的时候,十分儒雅。

烛火的光打在他脸上,投下半边阴影。

锦朝见他睡得这么好,想起他今晨起床是卯正起床,应该很困吧!她有点不想叫起他。

锦朝看到陈三爷的睫毛动了动…要醒了吗?她缩回身子等了好久都不见他有动静,又探过头看,却发现他已经睁开了眼睛,还没等她说话,陈三爷就一把拉住她的手腕十分利落地带进怀里。

锦朝猝不及防撞进他怀里,整个人都压在他身上。近得感觉得到他胸膛的起伏,朝服上淡淡的熏香味。她有些气恼,又不好发作:“三爷,您醒了也不说一声…”

陈彦允懒洋洋地嗯了一声,却依旧抓着她的手腕已经不放。

锦朝脸色通红,挣扎了两次试图爬起来,却都被他轻轻一扯跌回去。她咬牙说:“您不觉得重吗?”

陈彦允不太想说话,仅仅是摇了摇头。

锦朝想了想,说:“您还是放我起来吧,先把朝服换了,穿着不舒服。”

陈彦允想了想,问她:“好看吗?”

“什么?”

陈彦允顿了顿说:“我早上走的时候,你都看傻了。不好看吗?”

锦朝才明白他说的是这身朝服…

想到早上那个吻,锦朝更觉得这样的姿势不自在,她说:“当然好看…那您也要让我起来吧…”

陈三爷慢慢道:“你知不知道,不能这样随便趴在一个男人身上,我可不能让你起来…”他一翻身就覆在她身上,俯在她耳边低声说,“锦朝,我早上走的时候,你帮我穿衣。现在你帮我脱衣吧…”

锦朝顿时感觉到那东西就抵着自己,他温热的气息就扑在她的耳垂边,脸顿时燥热。

除了新婚那晚,他们还没有过…陈三爷一直很照顾她。

那好吧…锦朝伸出手先帮他解开革带,佩绶,赤罗衣的衣带…悉悉索索半天都解不开,陈三爷却觉得自己忍不下去了,先吻了一下她的侧脸:“怎么了?”

锦朝小声说:“好像…打成死结了…”

陈三爷闭了闭眼睛,苦笑道:“姑小姐,算了。”他直起身子,姿态优雅地解了衣服。锦朝也想起来,却被他的膝盖压住腿,等陈三爷真的起来了,她还没来得坐起来,已经被他打横抱起走进内室中。

她惊慌地想要爬起来,却被三爷按在床上。锦朝突然想到那晚的疼,不由得小声道:“三爷,您今早起得那么早…又忙了一天…”

“夫君不累,别担心。”陈三爷低声说,“锦朝,你每晚躺在我身边,我都没有睡好…你体谅一下我吧。”而且她睡觉实在不乖巧,夜里老是翻身,他把她搂在怀里她却能安睡。但是就成了他睡不好了…

陈三爷一手扣着她的双手,一手解开她身上的褙子、中衣,吻一个接一个,锦朝觉得很烫,而且很酥麻。气息逐渐紊乱起来,意乱情迷的时候,只听到他在耳边低声安慰她说:“没事的,不会疼了。”

拔步床上锦被凌乱,急促的喘气声,翻动的声音,纤细的手从锦被里伸出来,很快别另一只手抓回去。到最后情形有点失控,锦朝已经不管什么丢脸不丢脸了,舒适过去就是疼痛。她手用力抓住他的胳膊,只觉坚实得抓都抓不动,又恨又累,几乎带着哭腔地小声说:“三爷,够了…”

“嗯,该叫什么?”他低声问她,“你说对了就停了…”

还要猜…锦朝几乎是叹了一声,“夫君…”

“乖。他摸了摸她汗湿的头发称赞了一句。“最后一次,夫君可是信守承诺的。”

等到房中再亮起烛火的时候,已经是亥时了。王妈妈送了热水进来,陈彦允抱起她去净房洗漱。锦朝昏昏沉沉感觉到自己又落在了锦被间,被人揽进怀里,理开她的头发仔细看她。

她累极了,就这样沉睡过去了。

第二百一十四章:崔氏

锦朝正在和王妈妈说话,把江氏留下的嫁妆记入册中。

江氏留下的嫁妆其实不是很多。

江氏闺名宛清,原是保定江家的女儿,保定江家世代耕读,出过一任礼部侍郎,江氏的祖父原先是帝师,死后加封了太子太保衔,赐了牌楼。家中虽然富庶,却算不上真的有钱。

“玉器珠宝类的东西,都放在后罩房西侧。钥匙就由你贴身保管着,另外这些三处铺面、两处田庄可有陪房看着?”锦朝对王妈妈说。

王妈妈笑着道:“前三夫人有三房陪房,您要是想见,我替您请了他们过来。”

锦朝皱了皱眉,她作为新夫人,按说他们应该主动过来给她请安才是,这是根本没把她当回事儿啊。前世好像也是如此…不过她前世根本就没管江氏的嫁妆,陈老夫人那时觉得她不稳重,嫁妆都是她亲自管。

锦朝喝了口水笑道:“劳烦王妈妈了,替我请这几个人过来吧。”

王妈妈应诺,又道:“前三夫人的这些东西加起来少说也有五千多两…陪嫁的两处田庄,一处是山地的一千亩,一处是耕地六百亩,都在保定县。三个铺子都是卖香料的,主要是四川的花椒、广西的八角、甘肃的胡椒…每年都有近千两银子的进项。”王妈妈特地说得很慢,“这些账目都很复杂,银两数目也很大,您要是看不明白,我再替您找掌柜过来问话。”

在她看来,顾锦朝那是小门户出生,没见过这么多银两的买卖。

嫁妆抬过来的那日,她也去看了。九十担的嫁妆布置得花团锦簇,一般面上的嫁妆给的丰厚,田庄、地产就少了,何况顾家又并不富庶,凑出这么面子上的功夫已经不容易了。

锦朝有点哭笑不得,她手头如今有近三万两的家当,每月的进项都过千两了。王妈妈还一副她没见过银两的语气说话,实在好玩。王妈妈内宅修炼多年,难免眼界不开阔。前世她后来得知自己的陪嫁,也被吓了一跳。她只能和王妈妈说:“既然如此,那就一并找过来回话吧。”

王妈妈面上一喜,躬身应诺告退了。

锦朝成亲已经有小半月了,北直隶进入了盛夏的时节。

门外刮起大风,吹得木樨堂的参天大树摇晃着,天色很快阴沉下来,不一会儿就下起了大雨。

西次间顿时暗下来,雨竹立刻去捧了烛火过来点上。

锦朝坐在罗汉床上,刚拿起给三爷做的斗篷。她昨天才起手,早上刚把斓边做好,结果王妈妈就过来回话了,都没来得及收边。听到外头的风雨声大,心想恐怕不能去陈老夫人那里请安了。锦朝叫过采芙:“跟小厨房的说一声,午膳布置在东次间,做得清淡一些。”

今天是七月初一,陈三爷沐休在家,她也要跟着吃得清淡点。锦朝口味偏重,和纪吴氏一样。陈三爷则和陈老夫人一样口味清淡,更喜欢蒸煮。这些年他开始礼佛,更是忌口了。

采芙应诺去了。

雨竹长高了不少,婴儿肥的脸蛋也削尖了,倒是长出一个明媚的小美人来。捧着烛火仔细地照着锦朝。

顾锦朝不由得笑她:“放在炕桌上就行了。”

雨竹笑道:“我凑近些,您看得更清楚。”

锦朝却望了望外头的大雨,心里有些担忧。陈三爷在前一进的书房里见陈六爷…也不知道书房里有没有伞。他就算从抄手游廊过来,也难免要淋一段雨。

锦朝把斗篷放进笸箩里,吩咐一旁站着的香榧去找了油纸伞过来。她亲自拿着伞往抄手游廊去,绣渠忙跟在她身后:“夫人,让我来吧!”

锦朝摆摆手让她回去,她没带伞跟上来,可别淋湿了。

走过抄手游廊,再经过一片青石小路,就看到厅房了。厅堂外的大树遮住大半的雨,反倒让厅堂显得十分幽静,侧间传来隐隐的说话声,门口守着陈三爷的一个小厮,叫书砚的。见着她忙请了安道:“这么大的雨,夫人怎么过来了…小的去通传一声。”

锦朝打量了厅堂一眼,正堂布置着六把太师椅,供着香炉,正上方挂着一块‘春和景明’的牌匾…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搬过来的,她上次不还没有吗?

书砚出来请她进去。

陈三爷正站在书案后面,身前还站了两个人。陈三爷招手让她过来,柔声问她:“雨下得这么大,你过来做什么?”

锦朝见他一脸平和的表情,突然觉得自己白担心了。解释道:“我怕您这儿没伞。”

陈三爷却笑起来:“淋一点雨也没什么。”

她走过来之后才看到陈三爷对面的两个人。一个穿着件竹叶纹杭绸直裰,长得有几分像陈老夫人,但是男生此相却有些阴柔,细眉薄唇,面容干净。打量了她一眼没说话。一个穿着件织金丝团花纹锦袍,长相俊朗,笑容满面。正是陈四爷和陈六爷。

陈六爷笑眯眯地喊了声:“三嫂嫂。”又多看了她一眼,称赞了一句:“三嫂嫂的发梳得好…”

陈三爷脸上的笑容就收起来,低声让她先去里头坐着等。抬起头陈六爷才看到他目光严厉,不由得解释道:“三嫂嫂的丫头好,发梳得好看。”见陈彦允还没说话,他心里发虚,忙涎着脸笑道,“三哥,你知道我嘴上没个把门的…”

陈三爷才嗯了一声,知道他是无心惯了,张口就来。才说:“那崔氏的事,你怎么打算?”

“还能怎么打算…”陈六爷喃喃道,“就这么过了呗!反正人都死了…”

陈彦允笑了笑:“怎么过?怀着你的孩子,一尸两命了?你还想就这么过了?”

陈六爷又道:“你…你虽然是个尚书,也不能扭自己的弟弟去见官吧!”

“见官?”陈彦允冷声喝他,“你以为我不会吗!陈家多少年积攒的名声,就让你败坏光了。你现在还敢拿见官来威胁我了,我说一声判你砍头,那就是砍头,你以为知府敢判你个流放?”

锦朝在里头听到都吓了一跳,她还没见陈彦允这么生气过!

陈六爷生性风流,任谁都管不住。锦朝记得陈老夫人跟她说过,他去那些下三滥的地方,回来被陈老太爷打得爬都爬不起来,鼻青脸肿地哭着说:“…二哥、三哥喜欢读书,我什么都不喜欢,就这么一个喜好,您看在我是您儿子份上,留儿子一条命吧…”陈老太爷气得把他打个半死,养了三个月才好过来。

但是等伤好了,陈六爷依旧眠花宿柳。天生多情。

不过陈三爷说的那个崔氏…锦朝倒是记得。因为这件事最后闹得很大,陈六爷在外面养了外室,好像是个寡妇女儿,陈家上下都反对他纳崔氏为妾,陈六爷也失去了新鲜劲儿,渐渐就不去找崔氏了。崔氏托人给他带信,说怀了他的骨肉要他过去看看。要是他再不过去,她就一头撞死,也免得不干不净活着。

陈六爷好像还冷笑着说了句:“让她死去,我看谁拦着她!”

女主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戏码他实在看太多了,一点都不新鲜。

没想到,崔氏真的死了…死得极为凄惨不说,那肚子里四个月的孩子,也跟着母亲去了。

这事传得很大,陈家声誉难免受损。后来陈六爷只能去寺庙住了半年,算是给那对母子赎罪。

她继续听着书房里的动静,陈彦允发怒之后,陈六爷就不敢说话了。

陈四爷才开口道:“三哥,是老六的错…但现在人都没了…”

陈彦允过了许久才说:“等雨停了,你带他去给崔氏的家人赔罪,备重礼。崔氏是凶死,再从宝相寺请人去做法事超度,别的事等做完了再说。”陈四爷应是,和陈六爷一起出了书房。

锦朝才从里面出来,陈彦允看着窗扇外的大雨不说话。听到她走过来,叹了口气问她:“刚才你听到了?”

锦朝点头应了一声。陈三爷才拿起她带过来的油纸伞:“先进午膳吧。”

陈三爷撑着伞,手臂拦着她的肩怕她淋到雨,青石砖路上满是残枝落叶,锦朝低头就看到他一双皂色靴子,脚步稳重又优雅。等到了游廊上收了伞,锦朝才看到他半侧肩都湿了…

陈三爷很自然地拉着她往正房走去,她侧望着他高大的身影,突然有种有人为她遮风挡雨的感觉。

她不由说:“您打算怎么处置这件事?”

陈三爷不想她理会这些事,摇摇头道:“等他回来再看看…你别管这些。”他生气并不全是是因为陈六爷逼死了崔氏。而是他做错事也就罢了,偏偏一副无赖样子,知道自己的亲人不会置之不理,一点悔过的样子都没人,等着别人帮他善后…也不知道谁惯出的脾气!

等到了正房,东次间的饭菜已经摆好了,果然都是些清淡的菜色。

外头雨下得更大了,竟然开始打雷闪电起来。

第二百一十五章:教画

陈三爷其实也是个信奉言不如行的人,平时话也不多。在她面前还略多说几句。他心情不好,就只沉默着吃饭,时不时给她夹菜。东次间只听得到碗箸的声音,显得很沉寂。

锦朝听到外头打雷的声音,就笑着跟三爷说:“我小时候很怕打雷,每次雷雨天的时候,就要躲到外祖母的被窝里去,装小耗子咬她的手…把她吓一跳。”

陈彦允抬起头看她,从没听她提起过小时候的事,他脸上露出一丝笑容。想了想跟她说:“刚成亲那天…你偷偷躲在被子里啃花生,原来小时候就有这个习惯。”他那个时候觉得她可爱极了。

外头一道闪电突然亮起,又一阵闷雷轰隆隆滚过。

陈彦允见她低头吃青菜,好像很不喜欢的样子,咬了好几下才把菜吞下去。不由问她:“你现在还怕打雷吗?”

锦朝摇摇头:“长大了自然不怕了,怎么了?”

他嗯了一声说:“随便问问。”

锦朝却听出他的语气,似乎是觉得有点可惜的样子。

这有什么可惜的…锦朝不太想得明白。

大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吃过午膳就停了。陈三爷不再去书房了,就靠在罗汉床上看书。锦朝坐在另一侧,从笸箩里拿出斗篷,她觉得陈三爷靠着罗汉床看书并不舒服,他换了好几次姿势。

锦朝招手让青蒲凑过来,吩咐了几句。一会儿她去拿了个迎枕过来,请陈三爷垫着。

陈三爷摆摆手:“我不习惯,不必了。”

…不习惯这样看书,那还在这儿陪着她。

锦朝让青蒲退到一边去,不再说话。

太阳出来了。光芒照进槅扇里,锦朝抬起头时看到阳光照在陈三爷侧脸上。更显得他鼻梁挺直,垂眸看书的样子十分认真。她看得入神了。陈彦允这样的长相,初看并不惊艳。不像叶限那种色若天人的美。但越看越觉得深邃温和,令人心神平和。陈三爷抬起头时突然对上她的视线。

他淡淡地笑:“在看什么?”

锦朝摇摇头呐呐道:“…没什么。”斗篷上竹叶才绣了一片…

陈三爷却无奈地叹了口气:“你看着我,我就不能专心了。”

他注意到锦朝手里天青色的斗篷,用的是皂色的斓边,绣的是石竹纹。这样的东西应该不是她用的吧。他放下书册走到她身边,笑着道:“寻常闺阁女子的女红,多半精致秀气。你绣的石竹却有几分凌厉…倒有几分意蕴在里面。”

锦朝也是仿了他的墨竹图。夸来夸去还是夸他自己,也不知道他看出来没有…

陈彦允手指划过竹枝的纹路。“只是竹骨形散,浓淡相称,必要留白。”顿了顿道,“你跟我来。”

他率先向东梢间去,锦朝的书房布置在那里。

锦朝让青蒲把东西收起来,跟在陈三爷身后进了东梢间,却见他已经铺了纸,指了指砚台示意替他磨墨。锦朝挽了一截袖子,替他磨起墨来。

陈三爷选了一只毛笔,先润了水再蘸了墨。他的手骨节分明。握着毛笔十分好看。寥寥几笔,竹干挺拔之姿跃然纸上。锦朝临摹了好久都画不出这样的感觉,不由侧过身去仔细看。

陈彦允搁下笔跟她说:“从檀山院过去有个竹野堂。是我少时居住的地方,竹野堂的名字还是从杜荀鹤《题弟侄书堂》里来的。我以前喜欢观竹,看多了就能画出其意蕴了。”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锦朝很喜欢这两句诗。

她拿起毛笔,问陈彦允:“三爷能让我试试吗?”

陈三爷笑道:“就是要教你的。”他走到一旁替她磨起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