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就是广平王世子喜欢接地气的布面大棉袄,不喜欢高大上的绸面绣花皮袄!
赵琇的心情一时间有些复杂,她努力想从高桢的脸上看出一点他此刻的真实想法,可惜什么都看不出来,他还是那副平静如波的模样,也许他真是在说实话。此前种种猜测,完全是她想太多了!
赵琇的耳根慢慢红了起来,她有些不敢直视高桢了,连忙将视线移开:“其实这件棉袄…做工不怎么样,用料也寻常,穿着不好看,以前是没有选择。现在你不缺衣裳穿,它又磨损了,实在是配不上你的身份。反正现在天气也暖和了许多,用不着再穿棉袄了。就算缝补好了,你也用不上,等到年底,你长高了,就更加穿不着这件袄了,不如还是算了吧?”
高桢看着她通红的耳根,心里想:“莫非她猜着我让她补袄的用意了么?所以才会害羞?”嘴上却道:“你说得也有道理,不如你再做一件新的给我得了。”
这话又是什么意思?要做新袄,他广平王府有的是人手,为什么要她来做?少年。你一脸平静地对小女孩说这些容易引人误会的话,真的不要紧吗?
赵琇咬牙盯着他,一字一句地说:“我难道是给人做针线的?为什么要我来替你做?”
高桢僵了一僵,心想莫非他真的太过轻慢了?她愿意给他做衣裳,那是情份。可他主动开口要她做,就是贬低了对方。他绝对没有怠慢她的意思,只能想法子弥补了。他有些沮丧地说:“妹妹若不愿意,那就算了。”
不过他的沮丧,在赵琇耳中,却仍旧是那种平淡到不带一丝感情波动的语气,仿佛她方才发的小脾气是在无理取闹一般。赵琇忽然有些泄气。其实高桢也没做错什么,完全是她自己脑补太多了,这脾气也发得毫无道理。他喜欢她做的棉袄,无涉其他,她应该感到高兴才是。
赵琇闷闷地道:“我也不是不愿意,不过现在才做新棉衣。做好了天气已经暖和起来,你穿不上了,到了年底又不合身,不如到了秋后,我再帮你做。”
高桢心下欢喜。脸上的表情放柔和了许多:“那就谢谢赵妹妹了。”当然他还没忘记话题的初衷:“这件旧棉袄…”
赵琇摆摆手:“我既然答应了,就会替你缝好的,今晚我就回去帮你补。”
高桢的心情更好了,想起之前的好气氛,他拨了拨象牙的算盘珠子:“我们继续对账吧?”
赵琇怀疑自己从他这话的语气中听出了几分喜悦,他这时的心情很好吗?但看表情又似乎没那意思,而且心情好的话,为什么还要叫人帮忙盘账?
算了,反正都是她脑补太多。赵琇收拾心情,重新将注意力投入到账本上来。
傍晚前,赵琇告别了广平王妃钟氏与高桢,坐车回家。她前脚刚走,曹妈妈后脚就找到了高桢,向他回报行动结果:“烟云家人已经救下来了。我找了个面生的家人,装作人伢子,去钟家庄子买人,不但烟云一家,连其他的钟家旧仆都全部买了下来。除了有两人因为年老不堪或挨打后伤得太重,在今日之前已经死了,其他的人一个没少。底下人把这些人全都装了车,当着钟家庄丁的面运往南边去,说是去四川,其实是去了大兴的田庄安置。”
高桢点点头:“烦请妈妈去跟烟云说一声,安排她过两日去大兴探望家人,还要提醒她一句,往后可得一心一意侍候王妃,不许再有异心了。”
曹妈妈连忙答应下来,第二日,烟云就满怀激动地坐着马车赶往广平王府僩于大兴县的田庄,与家人相见。等到第三日,她从大兴回王府,就请求见世子,还要是单独见。
高桢不知她想要干什么,就允许她来了自己的书房,见她进门就开始磕头,便道:“感恩的话就不必多说了,只要你今后好生侍候我母妃,便是对我的报答。若你胆敢再有异心,别怪我没提醒你,你家里人可在我这里呢!”
烟云磕完了头,含泪道:“世子放心,奴婢再不敢有二心的。今日求见,是有一桩秘事要禀报世子。”她从怀里取出一封信,双手奉上:“这是奴婢的弟弟从钟家大老爷书房里盗出来的,他拜的师傅是钟大老爷亲信,侍候了十多年的笔墨,此番也没能逃过去。临死之前,他将这封信交给了奴婢的弟弟,说内里关系到钟家一件天大的秘密。奴婢的弟弟逃出来后,为了以妨万一,将信藏在家里。他被抓回钟府后,奴婢的母亲让奴婢的妹妹贴身把信藏好,才没让人在搜索家里时,将信找回去。原本奴婢家人还以为,这封信永无见天日的时候了,万万没想到世子仁厚,救了奴婢一家。奴婢家人不敢隐瞒,惟有将此信献予世子,全凭世子处置!”
高桢盯着她,过了好一会儿,才从她手中接过那封信,第一眼就认出了信封上的字,乃是颖王的字迹。他的手不由得顿了一顿。
很快,他就将信打开来看了,饶是他素来冷静,也忍不住心下一跳,然后越看越恼怒。
他将信原样封好,看向烟云:“你没看过这封信,你家人也不知道有这封信,更没有把信交过给我。”
烟云愣了愣,但随即明白了,磕了个头:“世子放心,奴婢不知道什么信不信的事,奴婢家里人更没有见过只字片语。”
高桢满意地点了点头,他看向手中的信,将它压在书案上,眉头紧皱。
第一百五十六章上海乱局(上)
赵琇回到家中,将那包袱打开,取出那件棉袄,仔细查看了一下,发现要补的地方也不是很多,毕竟才新做了两个月而已,但看那肘部位置,都已经磨到发白了,连布面都似乎比别的地方薄了几分。高桢究竟有多喜欢这件棉袄,才会在短短的时间内把它穿成这个样子?
碧莲给赵琇倒了热茶来,看了看她手里的棉袄,一眼就认出来了:“这不是在船上时,姑娘给广平王世子做的那件袄么?因随身带的冬衣不够,船上又不好生火,因此姑娘就把袄做得特别厚,还是对襟的款式,穿穿脱脱的方便。”她当时也跟着做了三件,一件是为赵琇做的,一件给了弟弟,剩下一件贴身的小袄则是给了自己。
“就是那一件。”赵琇道,“世子经常穿,都穿破了,托我帮着补一补。”
碧莲笑了:“这可奇怪了,难不成堂堂一位王府世子,竟还缺了两件冬衣不成?京城里那些达官贵人,也不时兴穿这个。在船上是实在没了法子,只有布和棉花,才将就着做了的,太子殿下也好,玮哥儿也好,上了岸,有了干净新衣裳穿,都把这赶制的棉袄给收起来了,没想到世子还经常穿它。”
赵琇的眼神有些躲闪:“谁知道呢?也许他这人就喜欢穿棉袄呢?其实我也喜欢穿的,棉袄软和,布面摸上去也是暖暖的,不象绸面的东西,大冷天的摸上去,凉凉滑滑,本来暖乎乎的手,也要摸得冷了。还有皮袄那东西,带着一股子怪味儿,闻着就让人想打喷嚏。”
“瞧姑娘说的,布面的棉袄谁家没有?怎么反成了比绸面皮袄还要好的东西?我们想要穿绸面的或是毛皮的衣裳还不能得呢。”碧莲习惯了赵琇时不时冒出口的怪话,也没当一回事。笑完就完了。姑娘和大少爷上京是临时决定的,虽然也有几件衣裳穿,可是马上就要开春了,应该再添置几件春装。总不能让两位小主人反反复复地替换那四套衣裳,那会让人笑话的。她现在有的是针线活要做呢。
碧莲盘腿上了暖阁的大炕,开始绣赵琇一套新做的春装上的花儿。赵琇低头看了看手里的棉袄,想到自己答应了高桢,除了补旧袄之外,还要给他做一件新的,心里就有些郁闷,也跟着上了大炕,拉过针线篮子,一并忙活起来。
赵玮今日去了柱国将军府曹家给曹老太太请安。直到傍晚才回来,路上遇见了一场冷风冷雨,是哆嗦着骑马进的家门。他回房洗了个热水澡,穿上了暖和的家常衣裳,见家里下人已经开始点灯了。便问:“姑娘在做什么?”
下人告诉他,赵琇在房间里做针线呢,不过已经吩咐厨房准备好晚饭了。赵玮便道:“叫厨房多熬一锅姜汤,让全家人都喝一碗。眼看着就要开春了,忽然来了这么一场雨,可别是倒春寒。”
那下人也道:“姑娘也是这么吩咐的,因此晚饭特地做了羊肉锅子。姜汤也都备下了。大爷方才淋了雨,要不要也喝一碗?”
赵玮想了想:“不用了,晚饭时再喝吧,我去看看姑娘,叫厨房的人直接把饭送到她屋里,我跟她一块儿吃饭。”
下人领命去了。赵玮打了把伞,冒着细雨去了后院赵琇的房间。
赵琇连忙将他迎进屋来,又替他拍去身上沾的小雨珠:“天都黑了,外头又下雨,哥哥有话。打发人来跟我说就行了,何必特地走这一趟?”
赵玮笑说:“我过来陪你吃饭,已经吩咐厨房的人,把饭菜送到这里来了。你这儿离厨房近,用食盒装了热饭菜,送来还是热腾腾的。要是到前头上房去吃,不但饭菜容易冷,妹妹走过去,还要冒着雨呢,万一冷着了,可不是玩儿的。”
赵琇看着外头的雨,也有些担心:“明明天气已经暖和了许多,白天有好大的太阳呢,怎么傍晚又下起雨来?气温也降了很多。”
赵玮有些讷闷“气温”二字是什么意思,不过只是想想就算了,没有追问。他看到暖阁里大炕上摆着几件衣裳,有一件看着眼熟,似乎是在船上时,妹妹给高桢做的那一件袄,有些好奇:“妹妹怎么把这东西拿回来了?”
赵琇有些心虚,吞吞吐吐地说:“世子好象很喜欢这件袄,说家常穿着方便,又暖和,只是当时我做得匆忙,针线不够细致,有些地方开了口子,我就拿回来补一下。”
赵玮倒是没有多想,妹妹在北上途中为太子和高桢这两个外男都做过衣裳了,要避讳,也不在这一件事情上。他又看见炕上摆着几块剪好了形状的布,看那颜色款式,应该是男装的,便笑说:“这一件又是给谁做的?难不成是我的新衣?可看着怎么是冬天用的料子?这会子都要开春了。”
不等赵琇说话,碧莲就先开了口:“哥儿,那件是姑娘给世子爷做的,我正在缝的这一件,才是哥儿的呢。”
赵琇的脸一下红了,赵玮看了看碧莲手里已经成了形的衣裳,有些讷闷。为什么妹妹不给他做,却给高桢做?他的衣裳反而是交给丫头做呢?
赵琇期期艾艾地说:“这不是…那件袄没做好吗?我跟他说,要给他做件新的,本来是打算入了秋以后再说的,可天气忽然转冷,我想说不定有倒春寒,那就算现在给他做一件,他也能穿上,所以…所以…就做了…”她越说越心虚,声音都低下去了。
“原来如此。”赵玮听了不但没生气,反而笑了,“这也没什么,我记得世子的生日是在大年初二,偏他今年的生日是在船上过的,当时谁也没心情提起这件事,我还索性忘了,这几天回想起来,心里实在过意不去。怎么说我们也是多年的老朋友了,他过生日,我竟然连份礼都没送,真是太失礼了。妹妹做这件衣裳,也是打算给他补上生辰贺礼的吧。”
赵琇心里暗暗松了口气,笑说:“是啊,不过他家里如今这个样子,皇上病了,广平王要在宫中侍疾,王妃也病了多日,在这时候说什么生日不生日的,好象有些不合时宜,反正日子已经过去很久了,我们给他补上一份礼,就算是尽了心意了。”
赵玮点点头:“这话说得有理,既如此,我今晚可得想想,要给他备一份什么样的礼物。”
赵琇想要扯开话题:“说起生日,哥哥的生日不就是在二月十五么?也没几天功夫了。哥哥想要怎么过?”
赵玮对此倒是不大在乎:“现在是什么时候?谁有心情过生日呢?依我说,咱们自己人在家吃一顿团圆饭,加两个菜,也就是了。最好别告诉人去,省得那些送礼的又找上门来。”
赵琇抿嘴笑道:“咱们不说,人家未必就不知道那是你生日,当年你在京里生活过好几年,说不定那些送礼的人家中,还有人喝过你的满月酒,参加过你的周岁宴呢。”
赵玮听了,就有些犯愁:“祖母什么时候才会上京来呢?要是有她老人家坐镇,不管来多少人,送多少礼,我都不会心慌了。”
赵琇听了,也挂念起了张氏:“祖母这时候,应该早就得到消息了吧?算算日子,南下抓洪文成的人应该已经到上海了。不知上海现在会是什么情形?”
事实上,上海眼下的形势变化,是赵琇万万没有预料到的。
事情要从他们刚刚坐船离港沿海路北上时说起。
当日洪文成命人四处搜捕下落不明的太子与高桢,赵玦也参与其中。那时想着,太子叔侄俩一定就在附近藏着,他们迟早会找到人的,所以赵玦并没有跟赵家祖孙纠缠太久,就放他们离开了。可他们在川沙城内外周边搜寻了三日三夜,也遍寻不着太子与高桢的踪迹,洪文成就不得不开始考虑,这两位贵人也许已经逃出了川沙城的可能。
两位养尊处优的贵人,又是在那样一场混乱中脱逃的,也许还受了伤。他们并不熟悉川沙地形,想要神不知鬼不觉地离开,一定有人帮助。洪文成立刻派人细查当时在海坝附近的人,而赵玦领到命令的时候,头一个就想起了赵家祖孙。
赵家祖孙受过广平王的救命大恩,而广平王又是太子的同胞兄长,赵家祖孙天然就是太子的同盟,如果他们发现了太子与广平王世子的踪迹,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救下他们。而当时重伤昏迷被抬出来应付他的赵泽,也许只是个幌子而已!
赵玦一想到这个可能,心里就慌了,也不敢跟洪文成说实话,怕他怪罪自己放走了太子,便先派亲信去调查赵家祖孙的去向,这一查,就查到他们离开川沙城后,就沿水路去了南汇港,路上经过关卡,还几次打出了他赵玦的名号,因此一路都没有受到盘查。而他们在南汇港只停留了一晚,见了经常打交道的一个西洋商队,第二天便转道往松江城张氏娘家那边去了。
有一件事引起了赵玦的怀疑,那就是赵家的船离开南汇港的当天早晨,那个西洋商队的一艘船也离开了南汇港,据说是要去南京卖货,船引还是前一天才临时找官员开出来的。
第一百五十七章上海乱局(下)
赵玦一听说这件事,脸色就变了。如果说赵家祖孙真的救下了太子,那说不定就是利用了这个西洋商队的船,把太子送到南京去了。毕竟走海路跟走内河相比,沿路少了许多关卡,也能避人耳目,更何况,谁会想到太子竟然会躲在西洋人的船上呢?
若太子坐船去了南京,那事情还有回旋的余地,因为南京将军跟洪文成也有一点交情,也许可以说服对方,站到颖王这边来?
赵玦急速赶到南汇港去确认情况,但问了许多人,也问不出太子是否真的在这里上了西洋人的海船。他只能赶去奉贤问当事人张氏祖孙,这才知道张氏带着孙儿孙女去了松江城的娘家兄弟那儿,还未回来,只得又跑去了松江城。
张氏在张家过得很愉快,见到赵玦来了,一点异状都没有。她先说了赵泽的伤势,虽然人已经清醒了,但一直不肯说话,又不肯说是谁打的他,问他是不是他老子把他打成这样,他又没有否认。张氏就责怪赵玦,对嫡长子下此狠手,不是慈父所为。赵玦见她如此,倒不好直接开口问她是不是救了太子了,万一她本来是不知情的,那岂不是反而招认了他自己做的好事?
他胡乱问了两句儿子的伤势,知道儿子什么都没泄露,就匆匆离开了。他得派人去南京探听一下,太子是不是已经到了那里,南京将军又是个什么态度。
他在南京什么都没打听到,南京将军一切如常,见到他还问太子伤势如何,似乎完全不知道太子并不在嘉定行宫中养伤。赵玦细细回想之下,才惊觉有些不对劲:连南京将军这样跟洪文成交好的人,还会关心一声太子的安危,张氏既然是太子一党的,在全上海府都知道太子受伤的情况下,怎么可能问都不问一句?还有她的一对孙子孙女。又去了哪里?
赵玦立刻赶回松江城,却扑了个空。张氏的弟弟张朝义告诉他,张氏带着赵泽回奉贤老宅去了。待得好好的,他来过就跑了。这显然有问题啊!
松江城的地方官并不是颖王一脉,张家又是当地大户,与几家世代为宦的名门都连络有亲,赵玦不敢对张朝义如何,只能郁闷地赶往奉贤,同时派人将消息通报洪文成,指出太子很有可能逃到南京去了。
张氏带着赵泽回奉贤,一来是担心赵玦再来寻她追问,二来是除夕将至,二房需得有人出席祭祖仪式。三则是觉得老家这里族人聚居,赵玦就算丧心病狂,也不敢公然杀伤族人,对她不利,否则他这一支血脉永远都休想再认祖归宗了。死了也是个游魂野鬼,还子子孙孙都受人鄙夷。就算换了君主,他也翻不了身。
但她没有想到,回到老宅后,本来一直表现老实的赵泽会想办法联系上隔壁宗房的柳姨娘,找来他丢在租来的宅子里的几个仆人,让他们去给赵玦送了信。
太子和高桢在船上躲避的时候。赵泽虽然昏迷着,但意识是清醒的,只是睁不开眼睛,他知道张氏祖孙救了这两个人,也知道自家父亲参与谋逆,一直想要抓到他们。如今算算日子。已经过了二十天,如果太子他们一路顺利,只怕已经快到京城了,父亲就算派快马去追,也来不及。而他虽然怨恨父亲。但毕竟为人子,不忍见父亲身首异处。而他此时能做的,就是给父亲送一封信,让父亲趁着上命未曾下达,赶紧逃走。
赵玦看到信,才知道太子叔侄没有去南京,而是直接走海路北上进京去了,正如赵泽说的,他就算快马加鞭,也追不上了。
这时,洪文成得知是赵家祖孙救下了太子叔侄,还是打着赵玦的名号才避过了盘查,赵玦甚至上了人家的船,也没抓到人,当时就发火了,要罚赵玦军棍,其实就是想拿他的性命出气的意思。
赵玦慌忙逃走,可是又能逃到哪里去?颖王这边显然已经恼了他,就算篡位成功,他也得不了好,而他曾经上过张氏祖孙的船,就代表在太子那里已经挂上了逆党的名号,这种时候再反水,也来不及了。他无论怎么选,都是死路一条,恢复从前的风光身份,根本就是妄想。
赵玦思前想后,越想越绝望,觉得这一切都是因为张氏祖孙救了太子,又借赵泽骗过自己的关系,自己会落得今日的处境,都是他们害的!一时愤恨之下,他便跑去了奉贤,想要寻张氏祖孙晦气。
而这一天,刚好是除夕。赵氏族人齐齐聚在宗祠内,举行祭祖仪式。
赵泽没有资格参加仪式,他只能带伤站在宗祠外头,远远地看着那一片人声鼎沸,独自黯然神伤。
赵玦红了双眼、一身狼狈地骑马赶过来时,赵泽是第一个发现他是谁的。
看到老爹那一副象是要发疯的模样,赵泽直觉不好,立刻就抢上前去,拦住了对方:“父亲,您怎么会来?您没有收到我的信么?”说着他自己就急了,老爹再不跑就来不及了!
“让开!”赵玦恶狠狠地瞪向儿子,“若不是你这个孽子,我怎么上当受骗?!”就算儿子将实情告诉了他,也止不住他心中的怨恨,要不是儿子当时就在那艘船上,他早就抓到太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