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娥看了奏折,也不禁叹道:“楚王是大聪明人。他如今分明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听说他平日闭门谢客,只是看看道家的经书,便是几位王爷去,也不大见得到他。他既然有避世之意,官家却也不必勉强,倒不如成全了他的志向。”

真宗叹了一口气:“朕本以为,做了皇帝,便可兄弟团聚,没想到虽然救得大哥出来,可是如今君臣之份,又成咫尺天涯。可见世上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刘娥见他心情不悦,忙岔开话头道:“官家,听说万安宫快要完工了,是吗?”

真宗点了点头道:“嗯,万安宫完工之后,待太后迁出嘉庆殿,朕就把那儿赏给你。近些日子看来,这翠华宫实在太过狭小了些。”

刘娥笑道:“官家又来说笑了,臣妾不过是个小小的美人,居这翠华宫正是相宜。那嘉庆宫虽是西宫也是正殿,哪里是我配住的呢!”

真宗抱住了她,笑道:“朕恨不得把后位给你呢,如今只给个美人,只是在人前过渡而已,终须要给个妃位,才不负了你。前儿杨婕妤也对朕道,遇上大日子,见你位份在她之下,实在是坐立不宁,宁可自己降一等,也要为你讨封。朕不能封你为后,那实是形势不由人,若是再教你居于别人之下,朕心里也不安哪!”

刘娥微微一笑:“臣妾倒不在乎这个,什么名份都是外头的虚好看,只要能与三郎在一起,哪怕为奴为婢呢,也胜过那些虚名儿。只不过三郎啊,皇后主持中宫,你要封我为妃,怕是要经过皇后同意吧!”

真宗笑道:“这个你只管放心好了,皇后素来是个省事的人,谅必没话说。”

刘娥意味深长地道:“三郎说放心,那小娥便放一百个心。”

第一十三章

果不其然,当真宗兴冲冲地对皇后提出要立刘美人为妃的事之后,郭后沉默良久,才笑道:“刘美人的确讨人喜欢,莫说官家,臣妾也是十分地欣赏。论理,官家喜欢哪个宫人,如何封赏,那自是玉旨纶音。既然官家如今要臣妾表示意见,臣妾忝为六宫之主,该说的话,还是要说的。刘美人侍候官家尽心,官家多宠幸她些,多赏赐她些,也无人敢说个不字。官家尽可慢慢的提升她的位份,骤然进位为妃,只怕引起别人的纷议。曹美人、刘美人和杜才人,本是同时进宫的,曹美人是功勋卓著的世家,杜才人是昭宪太后的侄女,戴贵人又是为官家生下过皇子,她三人都未进位,此时官家独独要将刘美人进位为妃,臣妾怕太后或者朝臣们问上一句:‘刘美人何以骤进为妃,敢问这刘美人是为官家生下了龙子,还是有大功于社稷,非赏不可。’官家却以何辞相答?”

真宗一时倒被问得怔住了:“这——”

郭后笑道:“官家要升刘美人,须得服得了众口才行,否则的话位高招谤,刘美人以后日子也难过,官家总得为她着想一下才是。臣妾想刘美人素来是个知进退,她若是那种哪怕与后宫人全部为敌也讨封争位的人,那刚才的话,就算臣妾没说好了。”

真宗脸色变得十分难看:“哼,难道朕要封赏一个妃子,还得先讨后宫所有人的示下不成?”

郭后见真宗变色,心中暗笑,忙道:“臣妾只是说说而已,官家既然喜欢刘美人,要进她的位份,那是官家的恩典,自然是要照办的。依着祖制,皇后之下设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为四夫人;四夫人之下又设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为九嫔,;九嫔之下再设婕妤、婕妤之下为美人、美人之下为才人,这婕妤美人才人各九名为为二十七世妇;底下则是贵人、宝林、御女、采女等八十一御妻。刘美人如今为正四品,若是进封为正三品婕妤,倒是相宜?”

真宗的脸一沉:“倘若只进得一级,倒不如不提罢了!”

郭后嫣然一笑:“臣妾就知道官家会这么说,臣妾早就想过了,纵然不能封妃,也应该在杨婕妤之上,要不然人家这一声姐姐可怎么叫得响啊!那就进位九嫔,封为修仪如何?”

真宗叹了一口气:“罢了,难为皇后分析得头头是道的,那就皇后上表,朕颁玉符金册吧!”

郭后含笑道:“那臣妾就代刘美人谢官家恩典了。”

过得一月之后,新修建的正殿万安宫落成,皇太后李氏由西宫嘉庆殿迁居万安宫,真宗率亲王皇子嫔妃等,于万安宫为皇太后设宴相庆,席间母子其乐融融,似乎从未有过芥蒂,好一副皇家的天伦之乐图景。

太后迁出嘉庆殿后,真宗下旨,正四品美人刘氏进封为正二品修仪,由偏殿翠华宫迁居西宫嘉庆殿。

这边刘娥被封为修仪,另一边,则是另一桩的喜欢。八月中旬,她的兄长刘美,正式迎娶钱惟演的妹妹钱惟玉。

这门婚姻一边是皇家外戚,一边是吴越王孙,又是御赐的婚礼,自然是办得隆重无比。婚礼那日,甚至连真宗都携着刘修仪亲自到府,赐下大量珍宝以示道贺。一时间刘氏家族宛若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势。

第一十四章

说话间又将近岁末,皇后郭氏的嫂嫂进宫谒见皇后。

郭后为人一向简朴,郭氏家族的眷属进宫谒见时,若是有人衣服过于奢华,她必然不悦。因此上谁也不敢华服见皇后,便是宫中嫔妃,见郭后时,也不敢打扮得太过华丽。

此次,郭后之父郭守文早已经亡故,长兄郭崇德承了官职,这次郭崇德之到进宫,郭后也是很高兴,忙问了家中事务。太夫人梁氏年事已高,近来也不常走动了,素日也都是郭少夫人进宫问安传讯。

此时便说起郭崇德的长子郭承寿,今年已经十七岁了,却也正是打算要在今年新春成亲。郭后听闻十分高兴,忙细细地问了女家的情况,又叫人备了礼物准备赐下。

郭少夫人忙起身谢过,一边奉承着皇后,说了半日,见皇后脸色甚好,这才吞吞吐吐地说出来意来,却原来郭崇德夫妻,见了前几月刘美成亲时的盛况,便想托皇后向真宗请旨,比照着这样儿,也同样办一个御赐的婚姻盛况。

这边郭少夫人笑道:“娘娘是知道的,老爷子生前立下家规,子弟为官者除俸禄外,不取分文。外头瞧着咱们是皇亲国戚的,个个伸手,殊不知家里精穷了。这门婚事若办得俭省了,文武百官面上不好看,也给娘娘丢人。先头太宗皇帝在时,也是曾经恩典给昭成太子的岳家李谦溥赐钱办过婚事,有过旧例。再说,咱们哪怕是拿三五万的银子来办,到底比不得圣上恩典的体面。且如今娘娘是正宫皇后,咱们自然也不能叫个银匠给比下去了。”

郭后不听这话犹可,一听之下中刺着痛处,顿时冷笑道:“你在这里说了一大串子的话,我倒听出来了,你这里哭穷求恩的,无非是看着刘美成亲,眼馋了,也想依样画葫芦罢了!”

郭少夫人正想说一声:“娘娘圣明!”还未说完,郭后已经是啐了一声,道:“我的祖父,在后周太祖时,就是护圣军使;我的父亲是大将军,随太祖太宗皇帝平过后蜀定过南唐征过北汉打过契丹,支唐河大战打得辽人闻风丧胆。太宗皇帝赐谥号忠武,追封谯王。我们郭家世代将门,我的母亲梁家亦是书礼世家,我是中宫皇后,天下谁不敬仰。不承想到了你们手中,好的不学,竟要去学那银匠的暴发。你倒是从那南山的北屯里出来的?见着人家多摆几桌酒,多置几件金器,就哭着喊着要学人家的样儿?没得丢尽我们郭家的脸面!”

一席话骂得郭少夫人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吓得磕头道:“娘娘息怒,原是臣妾的无知,臣妾再也不敢了。”

郭后一番话骂下来,自己亦是气得满脸通红双目含泪,侍女莺儿忙捧下茶来,郭后就她手中喝了一口,这才慢慢地缓下气来,恨声道:“你也是世家之妇,怎么这般眼浅。我这骂的也不是止是你,我也知道,这断乎不是你一个人的主意。我这三个兄弟,竟是没一个争气的。我在宫里拼死拼活的捱着,你们倒在外头学人家这般小眉小眼的,你们给我争点气罢,纵不能给我长脸,也别叫我添堵生气,以后的日子长着呢!”

莺儿看着郭后的脸色,这才上前扶起郭少夫人道:“少夫人,娘娘的话,您可听明白了。”

郭少夫人连连点头:“是是是,我明白了。”

莺儿含笑道:“您还是没明白呢!小殿下如今六岁了,娘娘一心教养皇子,哪里有空去同那些个后宫的无知妃嫔们计较!”

郭少夫人恍然大悟:“是,臣妾全明白了。臣妾这就回去把娘娘的意思转告他们,咱们郭家家风,原是简朴重德,倒不在乎外头这些虚好看的。”

郭后长长地吁了一口气:“罢了,婚事——终究还是要办的。莺儿,吩咐皇城司拨五万给承寿办婚事。不必惊动别人,就从我的脂粉钱里头扣罢。”

莺儿忙应了一声,郭少夫人不承想还有这份恩典,含泪跪下磕头道:“臣妾代臣子多谢娘娘的恩典。臣妾等一定牢记娘娘的教诲,绝不敢再让娘娘生气了。”

刘府郭府,两边的喜事只相差了几个月,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风光。郭氏族人这边婚事固然低调,这边却不断地宣扬郭后自出脂粉钱为娘家人办喜事,不费国库的贤德。恰是对比前几个月刘美婚事的张扬,令得京中官员,不由地将两处比较了起来。

“比较?”刘娥淡淡地道:“比什么?”

雷允恭低下了头,不敢回答。

刘娥淡淡地笑道:“我自然知道,必是那一等一的好话儿——自然是说皇后娘娘贤良淑德、不事奢华、抑制外家请求、公私分明,不愧是我大宋皇朝一国之母,郭氏家族不愧名门望族。相比之下,我刘氏出身低微却恃宠生骄、行事暴发、上不得台面儿,活脱脱是那南山的北屯里出来的小眉小眼,是也不是?”

雷允恭吓得忙跪倒在地:“娘娘这话从何说起,吓煞奴才了。什么人吃了熊心豹子胆,敢如此毁谤娘娘您呢?”他偷眼看着刘娥,小心翼翼地道:“其实京中人人都说,天底下有几个世家,能够比得上吴越王府呢?天底下又能够有几人,能够得到官家御赐成婚的殊荣,甚至是官家亲临这种天大的恩典呢!人人都说,娘娘是三千宠爱在一身,连皇后的外家也请不来这等荣耀。满京城的人谁不羡慕娘娘您呢,又有谁不羡慕刘大人福泽深厚,能够得到吴越王府郡主的垂青呢!”

刘娥苦笑一声:“羡慕,那等下层小吏,自然是羡慕的。可是那些名门望族,还不知道怎么笑话我们,轻视我们呢!”她只觉得胸口似有东西梗住了似的,煞是难受。若无刘美婚事的张扬,郭后也不会故意让郭家人的婚事低调。然而刘娥却是不得不张扬,她与刘美前半生颠沛流离,无亲无故,无投无靠,受人轻贱。她是一道诏书被扔到郊外,一乘小轿悄然重回宫门,纵然是皇帝待她百般的好,她此生仍愿看到有一场正式的盛大的婚礼。便不是她自己,是她的亲人也好。

谁能够想到,当日蜀道上逃难的两个异姓兄妹,到今日一个嫁与当今天子,一个得娶吴越王孙呢。当她正沉浸在刘美那日婚礼的喜悦和欣慰之中,郭后却以这种行为,嘲笑了她。入宫近一年多,郭后看似对一切不闻不问,却似乎永远有办法羞辱着她,要使她在皇后面前抬不起头来。

雷允恭忽道:“奴才明白娘娘是在想什么,不过恕奴才大胆地说一句,娘娘何必在意他们的想法呢!”

刘娥冷笑一声:“你这奴才又懂得什么?哼,我不必在意什么,又必须在意什么?”

雷允恭忙磕头道:“奴才不敢,奴才只是一个奴才,眼界看法,也只是一个奴才的看法罢了。奴才只是觉得,舅太爷娶了吴越郡主,是一桩美事,一桩天大的喜事。能够得到御赐成婚,天子亲临,更是难得的殊荣喜事。官家肯为娘娘做出这么多事,是因为官家喜爱娘娘,为了满足娘娘的心愿,让娘娘高兴。这事儿娘娘面子里子都有了,人人都知道您会高兴。只有一个人会不高兴,那就是…”说到这里,他不由地向门口看了一下,确定没会有人进来,这才道:“那就是希望您不高兴的人。这世上除了您,还有谁得能这份殊荣,就算勉强求了来,也是落您后头。这人家要是什么都比不上您,那也只有变着法儿弄些事作让您闹心。您说您要为这事儿心里不舒塌,那官家待您的这份好这份心,不就白费了?舅太爷要知道是为他这事儿引得您闹心,这大喜日子里不是让他老人家也心里不安吗?这谁该高兴了,人家该高兴了!您想,这好好儿的,谁都见着您盖过人家了,该生气的是那边,那边不过空口白话地发个牢骚给自己搬个梯子下罢了,您又何必把这种事放在心上呢!这种牢骚越多,正说明您的份量越重啊!”

刘娥长长地吁了一口气,看了雷允恭一眼道:“你这奴才倒有几分歪理,起来吧!”

雷允恭心里一喜,抖个机灵劲儿急忙站起,讨好地上前道:“娘娘坐得乏了,要不要到院子里走动走动,呆会儿官家来了,一看见您神采奕奕的,准会高兴。”

刘娥斜睨他一眼:“以后说话别太放肆,什么东家那儿的,都给我收起来。再让我听见,先打烂你的嘴。”

雷允恭笑得眼睛成了一条迷缝:“是是是,奴才就是这张嘴欠抽。”说着装模作样的打了自己两耳光,刘娥再郁闷,也被他引得笑了一下,心中却不禁在想:“在以后的日子里,怎么样应对皇后和世家大族,怕是一件逃不开的事儿呢!”

第一十五章杨六郎(1)

景德二年秋,边关忽传急报——辽国萧太后亲自率兵,以北院枢密使耶律斜轸为帅南下侵宋。

雍熙二年,太宗皇帝倾全国之兵,分四路大军直北伐辽国,欲一举收回燕云十六州之地,永却中原的隐患。大军本已经直经得了数州之地,并直逼幽州城下,不料太宗用人失当,监军节制,以致于功败垂成,东路军中了辽国耶律休哥埋伏,以至功败垂成,遗恨千秋。而这一战中,还折损了名将杨业等人。

此战一败,对国家损耗极大,财力军队大损,河北一带数年无人耕种,宋军暂时再无北伐之力。太宗皇帝接受老丞相赵普之议,罢战退兵,休生养息。

宋军不再北伐,但是辽国自那一战得胜之后,国势为之一振。萧太后中兴辽邦,结束了自辽穆宗以来的颓败之局,虽然一时不敢大举南犯,但是却频频骚扰边关。又扶植夏州李继迁部,也乘乱扰乱边关。

却是真宗登基的消息传到辽国,萧太后本畏太宗军人出身,性情强势,数次北伐之举虽然未能得胜,却是不敢轻视。及至听到太宗已经去世,继位的皇帝未曾经历沙场,且自大宋开国以来,对军人擅权向来十分警惕,因此上重文抑武。便觉得南侵的机会已到,因此上储备兵马积极备战。

及至两年之后,诸事已经齐备,此时耶律休哥已经去世,便任命耶律斜轸为帅,萧太后御驾亲征,与耶律斜轸兵分两路,直逼遂城。

遂城守将,正是当年兵败陈家谷、被耶律休哥所俘而绝食殉国的名将杨业之子——杨延朗。

杨业及其子杨延玉因陈家谷一役殉国,朝庭恩荫其诸子,长子杨延朗原为从七品供奉,升为正七品崇仪副使,其余诸子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延彬也各升一级。

其后,杨延朗再迁为景州知州,却因为一桩小事,险些获罪。

杨延朗本武人出身,他作战勇猛治边有方,对于吏治公文却是甚不通晓,来往公文全交给一个叫周正的小校,自己并不过问。不料周正名为周正,为人却甚是不周不正,借机在军中干权弄事,自作福威,只将杨延朗蒙在鼓里。结果颇弄出了几桩案子来,被御史知道,便连同杨延朗一同弹劾了。

杨延郎涉在案内,他原是北汉降将,本非嫡系。虽然倚着军功升上来,但是却更招同僚嫉妒,一时间弹劾他的奏折不断。过了些日子后圣旨下来,令他进京。

杨延朗本以为此番必受责,真宗却只训斥了他一顿,但言辞虽然严厉,却并未有实质上的处份,只将他改授保州缘边都巡检使,直接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对辽防御前线任职。杨延朗自杨业死后,数次请求欲为边关守将,均不得如愿。不料因祸得福,遇天子如此加恩,心中又是感激又是惶恐,真觉得杀身难报。自此之后,更加小心谨慎,不敢有怠,

此次萧太后进犯遂城,遂城只是一座小城,守卫既少,且城墙又不够牢固,此番萧太后亲自率军,兵多将广,都是虎狼之师。只道本以为小小遂城,举手可下,但是她没有想到,这一次她却遇上了杨延朗。

若是换了其他的将领,面对着这样的强弱悬殊,面对着这样的现有条件,不是事先撤退,就是事后大败。只可惜,这一次的守将是杨延朗。

是身负杀父之仇杨业之子的杨延朗。

而杨延朗等这一天,已经足足等了十四年。

从雍熙三年到如今的咸平二年,从陈家谷到遂城,杨延朗可以说十四年里的每一刻,都是在为了今天而作期盼,而准备着。

他当然不会退,他也不能退。上天把萧太后这样一个对手送到了他的面前,他如果退了,也许他的人生中,就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第一十六章杨六郎(2)

杨延朗等这一天,已经足足等了十四年。

从雍熙三年到如今的咸平二年,从陈家谷到遂城,杨延朗可以说十四年里的每一刻,都是在为了今天而作期盼,而准备着。

他当然不会退,他也不能退。上天把萧太后这样一个对手送到了他的面前,他如果退了,也许他的人生中,就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遂城只是一个小城而已,四周只有土砖垒成的土墙,守城的只有三千兵马,而且大部份是没多少作战能力的厢军,杨延朗将城中壮丁都组织了起来,授于武器。守住四方城墙。

攻势已经进行了三天两夜了,这一天,又将近黄昏。杨延朗站在城头,只见天边最后一丝残阳如血,越发映得城头上下的一具具尸体沐在血光之中。

他恍惚地想:“大好江山如画,不知明日,是否还能够看到这一缕阳光?”一眼望去,将士们的脸被血迹与黄土所掩盖住了,瞧不见脸色,只见着眼中无尽的疲惫和血红。

这三天,将士们的尸骨垒成了山,逼使得辽兵丢下加倍的尸骨,却仍未能攻进城中一寸。然而,他心中明白,战争已经接近尾声了。

遂城的兵力已经透支近极限,这最后一次,是城中的老弱妇孺将自家房子拆了,石头运上墙头,临时组织的壮丁们是拿着菜刀锄头乱石头打退的辽兵,更是因为天色将黑了。

天黑了,为他最后留了一夜的时间思考。明天——他将拿什么打退辽兵?

副将走到他的身边:“巡使,您已经守在城头三天两夜了,请先下城头休息一下吧?”

杨延朗摇了摇头:“我先去城中巡视一圈。”他下了城楼,泼一把冷水刺激一下疲累已极的精神,然后骑上马,率副将绕着城墙巡视过去。

马蹄的的声,踩在青石板的路上。杨延朗一言不发,走了良久,忽然停下马道:“雷兄弟,明日我守城头,你在城下准备。我已经派人向行营都部署傅大人请求援兵,但若是援兵未到,辽兵攻进城来,你便领大家撤入街巷之中,与辽兵展开巷战。哪怕城破,也要拖住,等到援兵到来收复遂城。”

雷副将听得心头巨震,惊呼道:“那巡使您…”

杨延朗道:“我若活着,自然与你并肩作战,我若殉国,只能一切拜托于雷兄弟你了!”

雷副将急道:“杨巡使,您千万不能——”他话语未说,却素来知道杨延朗的为人,只怕难以阻止于他。只得急忙另主意道:“哦,杨巡使,未将有个建议。明日若是城破,末将率令将士们展开巷战等待援兵。只是——那傅大人向来不肯轻易发援兵的,为了援兵能够及时来,只怕明日您得亲率一队兵马杀出重围去向傅大人请援。大人,为了能够保住遂城,只能请大人亲自去。如果没有您亲自去,只怕请不来傅大人的援兵的。

杨延朗看着雷副将强作笑颜的脸,只觉得心头热血涌上,他伸手拍了拍副将的肩膀:“好兄弟,难为你用心良苦,只是我杨家没有临阵脱逃的儿郎。杨家的人只要有一口气在,必然寸土不能让与敌人。明日一战,只怕是你我兄弟联后的最后一战了!”

雷副将扭过脸去,强抑热泪,好一会儿才若无其事地回头道:“北城门的墙面今天被辽人的火炮轰塌了一个口子,我已经调北城门的弟兄们过去增援,怕是明天那里会成为辽人的突破口,大人千万小心。东城门的石头不够用了,末将已经叫人去城中搜用民家防盗用的铁棘和铁钉,估计也能够顶一阵?”都是沙场将士,既然知道对方决心已下,也无谓多说其他言语,倒不如把商讨些实际事务。要到了拿这种民用的铁棘铁钉去对付萧太后的二十万兵马,实在是杯水车薪济不得事,却也是能做得多少是多少罢了。

马蹄声继续前行,忽然一阵寒风袭来,杨延朗不禁打个寒战,叹道:“连老天都来凑热闹,今夜气候忽降,这样的天气能让人片刻手冻成疮,辽人不畏寒冷,明天这一战可就更难打了。”

雷副将正要说话,忽然整个马身一滑,若不是及时勒住缰绳,差点摔落马下,却也不由地轻呼一声。杨延朗忙问:“雷兄弟,你怎么了?”

此时月华初上,映得地面一片光亮,雷副将跳下马来仔细一看,道:“原来是个水坑,被冻结成冰面,因此马蹄打滑。”他用力踩了踩冰面道:“这天气真够呛,才一会儿,这冰面硬得踩都踩不动!”

杨延郎嗯了一声,见雷副将已经上了马,便继续往前走,心里头忽然朦朦胧胧闪过一个念头——“打滑”“硬得踩都踩不动”。他心神不定地任由战马走了好一会儿,忽然勒住缰绳,掉转马头,疾向刚才雷副将马蹄打滑的地方返回。

杨延朗跳下马,提起银枪,朝着冰面上直戳下去,但听得轻微的唰唰几声,头几下却只是戳得表面上的冰屑飞溅,直戳到第五下,这才听得“哗啦”一声,冰面破裂开来。

雷副将忽见杨延朗掉转马头而去,急忙也掉转马头追了过去,却只见月光下杨延朗狂喜万分,倒提着银枪一个劲地戳着地面。雷副将跳下马来,惊问道:“杨巡使,发生什么事了?”

杨延朗一把抓住他的肩膀,纵声长笑:“哈哈哈,当真是天佑我军,天佑我遂城,天佑我大宋啊!”

第一十七章杨六郎(3)

萧太后五更就起身了,由宫女服侍着梳洗完毕,正打算用膳后便传令升帐,集合众将下令对遂城作最后的攻击,却听到帐外有压抑不住的窃窃私语之声。

萧太后眉头一皱,她素来治下甚严,臣属轻易不敢越轨,这番窃窃私语,必有原因。她唤了一声:“贤释!”

宫女贤释忙自帐外掀帘进来,见萧太后脸色不悦,吓得跪倒在地。萧太后的脸仍对着梳妆台,道:“外头发生什么事了?”

贤释忙奏道:“禀太后,探子来报,不知何故遂城一夜之间大变样子,一眼看上去满目寒光闪闪,叫人睁不开眼去。此时军中上下,都在为此事议论纷纷!”

萧太后一惊:“哦!来人,取朕盔甲,待朕亲自去看!”

萧太后带领侍卫,亲自登上哨楼,向遂城方向看去。只见一夜之间,遂城仿似披了一层寒光铁甲,此时正旭日初升,阳光直将遂城照得一片金光闪闪,这种金光刹那间刺痛了萧太后的眼睛!

萧太后一个失神,不禁退后一步,哨楼窄小,立时整个人撞在哨楼的栅栏上,她毕竟已是近六十岁的老人,这一撞之下险些摔倒,众侍卫齐声惊呼忙抢上去,早有贴身侍女已经将她扶住。

耳中听得一个熟悉的声音:“哨楼危险,太后不应该凤驾亲自上去,有何事情为何不吩咐为臣?”

萧太后转头一看,见元帅耶律斜轸早已经闻讯赶了过来,正站在哨楼的木梯上,向太后躬身行礼请罪,几句话刚刚说完,便咳嗽了几声。

萧太后摆了摆手:“罢了,朕沙场百战,这点小事算得了什么。倒是你自己身子要小心,此次南征还得要你。”她却不理会耶律斜轸满眼不赞同的目光,伸手遮住阳光,微眯起眼睛继续察看遂城。

但见一夜时光,整个遂城外一层厚厚地坚冰,将整个遂城保护得如铜墙铁壁一般,萧太后一动不动地站着,看了很久。

清晨的冷风彻骨,滴水成冰,众将士侍立在哨楼边只一会儿,便已经觉得遍身生寒。过了良久,只听得萧太后的声音在风中传下来,似比寒冰更冷:“这遂城的守将是谁?”

萧太后兵临遂城时,自然就有人回报过,遂城的守将叫什么名字。但是耶律斜轸却知道,此时萧太后再次发问,要的自然不仅仅只是一个名字而已。

耶律斜轸走上一步台阶:“臣禀太后,遂城守将是保州缘边都巡检使杨延朗,也就是当年陈家谷一战,被我军所俘的杨业之子。”

萧太后失声道:“原来是杨无敌之子,不愧是将门虎子!”她回过头来,凤眼扫过耶律斜轸:“朕记得,杨业就是败在了你的手中吧!”

耶律斜轸自然知道此话的含义,却并不表态,只是微微一笑道:“是!”

萧太后转过身来,耶律斜轸退下台阶,萧太后推开侍女的搀扶,自己挺直走下哨楼,向营帐走去,走过耶律斜轸的身边,才道了一句:“有把握吗?”

耶律斜轸躬身行礼道:“臣先派人试试。”

傍晚,结果已经传到,遂城城墙结冰之后,光滑难登,云梯架上去又滑下来,连着攻击数次都未能爬上城楼。抛石机抛出的石头,火炮打出来的铁弹,前几日打在土墙上,尚能打塌一些墙面,动摇一些墙石,打在冰面上,却是只打掉一点冰渣,城头一盆水浇下,立时恢复原样了。

军营中灯火初上,但听得营帐中耶律斜轸声声的咳嗽声,咳得令人心悸起来。待得咳嗽声停了下来,才听得耶律斜轸的声音道:“太后,如果我们真的一定要拿下遂城,自然是拿得下的,只是旷日持久,而且代价太大。从军事上来说,遂城的重要性还不到这个地步,没必要付出这样的代价。”

萧太后脸色阴沉,良久才道:“攻打了这些日子,难道就这样放弃?”

耶律斜轸也是脸色沉重,道:“以十虎博一牛,不值得。让杨延朗利用了这场大雪,是天时之过,非战之罪。以臣之见,咱们南下不仅仅只为一遂城,此时攻下遂城要付出的代价,足以攻克几个大州了。遂城任何时候都可攻破,不必计较于一时一刻,不如先行转攻其他城池,待回头再拿下遂城,那便是易如反掌了。”

萧太后久久不语,摆了摆手,令耶律斜轸退下。耶律斜轸退出御帐之时,但见萧太后头上丝丝银发在灯光下格外醒目,心中暗暗叹了一口气。

这一夜,萧太后帐中,灯光彻夜未息。

次日凌晨,军中传令——大军撤离遂城,转攻瀛洲。

第一十八章杨六郎(4)

杨延郎站在城头,看着辽军大营。自前天夜里泼水筑城之时,他就一直守在这城头,这是最关键的时分,他要随时根据辽军的情况作出反应。

昨日,辽军攻了一日的城,便是都只是小范围攻击,更像是试验的性质。昨夜里,辽军大营灯火一夜未灭,宋军主帅府中,亦是灯火一夜未灭。

凌晨,探子急忙来报:“报,杨巡使,辽人撤军了!”

雷副将大喜:“太好了,辽人果然撤军了,遂城之围可以解了,巡使好计、妙计,我想这冰冻遂城计策之妙,将来足可以载入史册!”

众将士也纷纷喜形于色,辽军终于撤军了,大家也可以松下一口气了。连着几天几夜不敢懈怠的神经,似乎也终于可以松一下了。

杨延朗却没有笑,他忽然下令道:“召集所有的人,整顿好兵甲战马,做好出战的准备。”

众将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什么,大人,我们要出战?”

雷副将上前一步道:“大人,好不容易辽人撤军了,我们为何还要出战?”

杨延朗哈哈一笑道:“咱们被辽军困了这么久,将士们这口气憋了好几天,此时不趁势而出,更待何时!”

众将恍然大悟,立刻摩拳擦掌就要出动。杨延朗立刻点兵派将,将一切事都吩咐完毕之后,道:“大家听我号令。虽然说辽军撤退,但实力仍在,咱们犯不得撞他们刀口上,只消打他们的后军就成。待辽军的主力都撤走之后,才能够出城追击,务必要将他们后军重击,截下他们的军资器械,狠狠地教训一下这些辽人。!”

众将领命而出,待辽军主力撤退后,忽然开城而出,将殿后的军队打了个落花流水。辽军本已经后撤,忽然之间被宋军这一伏击,队阵方未列开便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这一战宋军大胜,截获了云梯火炮抛石车等攻城军械,更杀了上千名辽军,获铠甲兵仗无数。

萧太后大军方退出遂城范围,欲转攻瀛州,却得到军报,杨延朗乘势袭击后军,数万军队竟被人数逊于他们的宋军所击溃,还折了许多辎重,气得亲手斩了一名溃将,只是数十大军攻守进退,不可轻易变更,只得将此账记在心头罢了。

杨延朗自此一仗名扬天下,竟一举列于当世名将之列,时年杨延朗四十一岁,官仅为保州缘边都巡检使,从六品。自此一仗,杨延朗和“铁遂城”皆成为辽军所畏惧的两个名词。

一月之后,已经返回保州的杨延朗接到旨意,立刻至大名府见驾。

却是真宗未断位时,便已经十分关心与辽国的边事,此时登基三年,内外政务诸事皆已经渐渐熟悉,且太祖太宗皆是曾经御驾亲征北上。听说辽人犯边,便下令亲自巡幸边关诸重镇。

此时虽然是十二月底,真宗巡边心切,决意不待到正月便起驾北巡,这边任命老丞相李沆为东京留守,自己御驾亲出,甲寅日出京,先至陈桥,此后驻跸澶州,接见镇边诸将,并亲赐于甲胄弓剑等,又接见澶州一喧父老,亲赐锦袍茶帛等物。

在澶州数日之后,真宗下令,再继续北行,至大名府。此时已经是与辽国的边境了。真宗亲披铠甲,弃行宫而进入中宫帐中,与诸将阅兵演习。众将士中有许多都曾经亲随太宗北征,今日但见青年天子顶盔披甲,于万军骑马驰骋,英姿飒爽大有太宗当年之风范,不由地皆三呼万岁。

此时正是耶律斜轸与萧太后分兵,听说宋皇亲临大名府,便领兵来攻。天子亲巡,诸将士热血激昂,真宗令从御驾的禁军也加入战争,这一战直杀得辽军大败,斩首上万上。宋军各州纷纷响应,辽军诸州皆不能克,主帅耶律斜轸在军中旧伤发作,竟阵亡军中。萧太后大受打击,下令全线撤军,退入辽境,结束了这场战争。

真宗驻在大名府,下令召集此役中诸将细论功罪。杨延朗的上司忠武军节度使傅潜自恃三朝元老,手握重兵却畏缩不前,杨延朗等下面诸城守将被辽军围困,傅潜均不派出援兵。真宗当即于军帐中下旨,将傅潜等数名贻误战机的重臣大将,均削官夺爵,流配千里之外。另又下旨,诏有功诸将论功行赏。

此时杨延朗奉诏,也来到大名府,在中军帐外等候接见。

此时站在他身边的,是蔡州团练使杨嗣。杨嗣的资格比杨延朗老,他早年跟从太祖太宗南征北战,数十年来经历大小战役一百多仗,屡立战功,也是一员难得的猛将。杨延朗的父亲杨业当时为北汉守将时,曾与他交过手。杨业归宋之后,二将惺惺相惜,竟成好友。此时杨嗣镇守边关,与杨延朗并称“二杨”,也素来为辽人所畏惧。

过得片刻,里头传下旨来,令二人进见。

杨延朗与杨嗣走进帐来,跪行大礼。这是自真宗继位以来,二人第一次拜见当今天子,心中不免忐忑。却听得皇帝的声音传下来:“谁是杨六郎啊!”

两人伏在地下,却不免相视一笑,不想皇帝竟然连这外号都听说过了,杨延郎只得奏道:“回万岁,是臣杨延朗。”

真宗一时好奇,问完之后,见二人仍跪着,方悟过来,笑道:“二卿先平身再回话吧!”

二杨谢恩起身之后,真宗问道:“朕此番北巡,听说辽人军中皆呼杨六郎之称呼,朕知道你是杨业长子,却不知此六郎之称,又从何而来?”

杨延朗却犹豫了一下,这名号解释起来,倒颇有自吹自擂之嫌,只是天子亲问,却不得不答。杨嗣看出他的犹豫来,笑了一笑上前道:“臣请代杨巡使来解释。辽人颇为迷信,畏于天象,据说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是专克辽国的。杨巡使遂城一战,大败辽兵,令辽人闻风丧胆,说他乃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星下凡,因此上专克辽邦,遂称其为六郎。”